一得去世在看到“老得”匠心独具为孩子设计不重样的一日三餐的图片,同样作为父亲的我热泪盈眶、感动至深。
生性温和、乐于奉献的“老得”只给了孩子自由,却牺牲了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只要我们生活在关系中,就免不了面对如何经营关系的课题。
亲子关系更是如此,不能仅仅是一种关系模式。
1
根据国内媒体报道,2021年3月5日美国埃默里大学中国留学生张一得(英文名Dave)去世,死因不明。
在育儿圈颇有影响力的父亲“一得他爹”或“老得”,在《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的信中写道:“他(张一得)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
有报道推测,张一得可能因抑郁症自杀。
从“老得”的信中能感觉到,张一得的死是主动行为。
与以往绝大多数“虎妈”、“虎爸”强迫教育导致极端结果的案例完全不同,“老得”对孩子是放养,而且事事依从于儿子的决定,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本来应该是抛弃成功学而取得成功的教育节奏,却在悲剧中戛然而止。
到底是为什么呢?
2
曾是企业高管、离异后做全职爸爸的“老得”,十七八年如一日,在贫困中支撑着儿子的生活和学业。
在看到“老得”匠心独具为孩子设计不重样的一日三餐的图片,同样作为父亲的我热泪盈眶、感动至深。
他的乐观、坚韧和全身心投入的爱,感染了育儿妈妈群中的很多好心人,得到了大量捐助,“老得”日后一一偿还,体面而有尊严。
孩子成为“老得”的全部,也挤占了“老得”自我的空间。
他最终成为儿子忠实的奴仆,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有时竟让少年时的张一得有些受不了,指责父亲“从不说No”。
而“老得”也接受,并坦承自己偏偏没有学会说“不”。
3
在潜移默化中,张一得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
在申请埃默里大学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中,张一得这样描述他的父亲:
I started to notice how come dad was never upset with him being “poor”: He enjoyed doing what he did and was never ashamed of it. 我开始留意爸爸究竟为什么从不对自己的“贫困”感到伤心。
他对自己做的事乐在其中,没有任何羞耻感。
美国名校申请信很多是拼凑个性的程式化操作,不能全部当真。
不过,字里行间,也能感到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张一得,其实很在意社会认同的“贫困”与无法改变贫困之间的落差。
“贫困”的羞耻感还是有的。
而父亲的乐观通达、百依百顺,反而成为丧失自我、丧失社会存在感的例证。
“老得”的前妻、一得的生母为孩子办好了苏州国际高中的手续,一得会怎么想呢?他到底爱不爱自己的父亲呢?
4
孩子与父母或者身边最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畅销书《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中有这样的分析: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迎合者时,他在恐慌中会更加执着地迎合。
”
这里生动地剖析出“老得”与一得之间的父子关系:一得逐渐成为“支配者”,而“老得”却不折不扣地沦为“迎合者”。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缺少自由和平等,而生性温和、乐于奉献的“老得”只给了孩子自由,却牺牲了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也没能培养孩子领悟平等的含义。
5
成为父亲“支配者”的一得,以优异的成绩维持着自己对环境的统治力,然而谁都知道,维护“学霸”的地位所需要承受的压力。
而与此同时,面对父亲时的“优越感”是否会转变为对父亲现状的“羞耻感”呢?没有自我的父亲还值得尊重吗?
其实,只要我们生活在关系中,就免不了面对如何经营关系的课题。
亲子关系更是如此,正像武志红所说,与别人亲近的方式不止一种,不能仅仅使用一种。
“老得”走出了《庄子·马蹄》中的放养之路,然而又无法收放自如,以致于儿子迷失在过度的自由中。
哀叹一得的去世,同情“老得”的博爱。
亲子之路只求父母与孩子共成长,要自由,也要平等,更要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
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