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人工心脏已经一个多月了,感觉很好,终于没有了以前那种心脏跳不过来的感觉了。”
8月2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以下称“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背着黑色小挎包的王先生笑着说。一个多月前,因心力衰竭,他在该院成功植入了一个国产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这也是华南地区首例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王先生终于顺利出院了。不过,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的“心脏”每天都需要充电。
第一个月需每周复查一次
王先生今年36岁,武汉人,4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2年前症状较前加重。5月22日,王先生入住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左心增大、心功能III级。经多学科专家讨论评估,需要做“左室辅助+外科换瓣术”的手术。
7月1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带领北京阜外和深圳阜外的治疗团队,成功为王先生实施了主动脉瓣置换术,并植入了一个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在过去一个多月,王先生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营养治疗,使用控制心率和血压的药物,让“人工心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而康复训练则是通过一些肢体运动、体力活动,帮助他逐渐恢复体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他的各项指标已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阜外深圳医院后天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杨晓涵说。据悉,在出院的头一个月内,王先生还需要每周到医院复查一次,情况稳定,则只需要每月定期进行复查了。
“人工心脏”需要每天充电
20日上午,记者在病房看到,王先生的气色非常好,他可以携带人工心脏下床自由活动了。不过,他的身上随时携带者一个黑色的小挎包,就行公交车售票员一样。
“包包里面装的是’人工心脏’的外部装置。”杨晓涵说。这个外部装置通过一根经过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与“人工心脏”连接起来,装置包括电源、可充电电池以及一个监控器,给予“人工心脏”电力支撑。
杨晓涵介绍,“人工心脏”的每块电池可使用6-8个小时,一天下来,患者最起码得随身携带3-4块电池,一块电池的使用寿命是2年。而检测器的屏幕可实时监测电池能量与“人工心脏”转数输出量,如果出现异常,患者可随时跟医院联系,进行维护。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连接的电线穿透了腹部的皮肤,因此,预防感染也很重要。“在住院期间,我们对患者家属和病人进行了培训,每天要用酒精对穿透部位进行消毒,以免发生感染。”杨晓涵说。
深圳医院将开展三个方面的应用
人工心脏亦称心室辅助装置,是国际指南推荐的心衰标准化治疗方式之一,主要用于晚期、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由胡盛寿院士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左室辅助装置,被医学界称为“中国心”。
据统计,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约1000多万人,心脏移植是心衰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然而,我国心脏供体来源却严重不足,每年约有300-400万心衰患者在等待做心脏移植,而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350例左右,许多心衰患者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就失去生命救治机会。
“中国心”的临床应用不仅填补了华南地区人工心脏应用领域的空白,更为广大晚期心衰患者重获新生带来新的希望。杨晓涵介绍,下一步,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将开展“人工心脏”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支持,为心脏衰竭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二是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避免心脏移植。三是为不适合心脏移植的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