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东尼加盟曼联的那一刻起,争议就围绕着这位22岁的巴西边锋。直到上周欧联杯对蒂拉斯波尔警长队一役中,他连续两次“旋转陀螺”,将舆论的批评声推向最高潮。
争议的一幕发生在上半时,安东尼在前场右边路拿球,对方后卫并未上前紧逼,巴西人原地拉球转身两周,随后将球传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失败的花哨动作,虽然很酷炫。
拉球转身常见,连续两次罕见,更关键的是在对手尚距离自己有两米之远时连续两次,在顶级赛场上几乎闻所未闻。绿茵场上需要有趣的华丽动作,马赛回旋、彩虹过人、单车、蛙跳......这些花哨动作正是足球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炫技是能力的体现,但职业赛场上的任何技术都建立在效果之上。就这点而言,安东尼的连续旋转陀螺遭遇滑铁卢。
并未紧逼的对手已站定位置,并无扑上前来的意图,哪怕曼联边锋再转三圈,也无法令对手失位,从而制造出突破的空间。转完圈的安东尼将球塞入禁区,但给的位置稍前,前插禁区的队友没能拿到球。即使得球,这次攻势也并非“绝对机会”,退守的蒂拉斯波尔中卫已经补防到位。安东尼的转圈既没有迷惑对手,也没和队友产生默契,虽然改变了推进的节奏,可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安东尼这样的特殊动作引发争议,其实本是足球世界里常见的舆论事件。C罗在刚加盟曼联时,也曾被批评为动作华而不实,更不用说小罗这样天性自由的巴西人,在进入欧洲足坛初期同样被舆论猛烈批评过。不知是不是时代不同了,过去的批评声不太会像今天这样引发激烈的争论。站在安东尼对立面的斯科尔斯等名宿,遭到了部分曼联球迷的抨击,甚至有巴西媒体公开称斯科尔斯对安东尼的批评是在扼杀足球的灵感。“开团”已经成了舆论场最常见的场面,中外概莫能外。
足球,或者竞技体育,终究是结果导向。伦森布林克在1978年世界杯决赛常规时间最后时刻的射门偏几厘米的话,荷兰队早就不再是“无冕之王”,伦森布林克本人的地位或许也会远远高于克鲁伊夫。但结果决定了一切。结果甚至不单以进球或胜利为计量标准。就在安东尼表演旋转陀螺的三天后,内马尔在法甲比赛里连过数人后转身脚跟传球,可惜姆巴佩的射门被门将扑出。这个同样花哨的动作,得到了一致的赞美。其与“旋转陀螺”最大的不同在于确实制造出了巨大的威胁,并且是在快速对抗中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动作衔接。
安东尼遭到批评不是因为炫技,更非是巴西人的身份,而只是他在众目睽睽下做了一个既无实用性,亦无效果的动作,就像是程序里的一个bug。不批评,还值得表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