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百越文化对潮汕文化的影响相当大。百越是古代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一个庞大的种族群。《汉书·地理志》臣瓒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潮汕的先民属闽越,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提到:先秦时“潮州为闽越,自秦始皇属南海郡遂隶广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例如赛龙舟一俗,很多人认为这是战国时代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演绎下来的习俗;也有人认为赛龙舟是古代吴越人祭祀他们崇拜的“龙”时所举行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可以证明赛龙舟是受荆楚文化和百越文化的影响。
潮汕各地建有青龙庙,祀奉的是蛇神,以蛇为图腾,原是闽越一带的信仰习俗。它也影响潮汕人的信仰。吴震方《岭南杂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庙祝必致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橼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绕,不惧人,亦不螯人。”
过去,潮汕地区的年老妇女,发饰多打一个“鬓“(发髻),顾炎武在《郡县利病书》说:”潮之 (畲),其种有二,曰崎鬓。“可见潮汕妇女的这种发饰,是受畲人所影响的。
现在潮汕地区的某些农村,有一些农民的田地离家较远。当他们需要在田地呈连续劳作多日的时候,常常在田头搭起一个简单的草棚,称田寮。这个“寮”的语源来于瑶族,瑶族人多搭竹木茅草为屋,称为“打寮”。
潮汕人死后,有“买水报地头”的习俗,这也是古代百越族的遗俗。“老人寿终正寝......孝男或孝女便到河边买水(烧纸,投铜钱进河里)回来......给死者洗身......此俗已沿袭了很久。《岭外代答》说:‘亲人始死,孝人披发,顶竹笠,提瓶翁,持纸钱到河边号恸,掷钱于水,而汲归浴尸谓之买水。’”这种习俗见于壮族、潮州和福建等地的畲族,中原的丧礼并没有这个礼节。
潮汕人过去流行二次葬的习俗,“即埕棺数年后,择吉日再挖坟开棺,把遗骨按人体骨骼构造的顺序拾于一个瓦坛(又叫金坛)内,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好的地方第二次下葬。”停棺葬习俗,即人死后入殓,棺木停放于某处,经过三年后才入葬墓穴。这两种葬式,都源于百越习俗。现在在东北沿海、台湾、百川等地也发现这种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