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史书[èr shí sì shǐ] 二十四史 (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中文名 《二十四史》 外文名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类 型 正史 字 数 约4000万字 卷 数 3213卷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历代发展 3 各代版本 4 现代点校本 5 史书介绍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 晋书 ▪ 宋书 ▪ 南齐书 ▪ 梁书 ▪ 陈书 ▪ 魏书 ▪ 北齐书 ▪ 周书 ▪ 隋书 ▪ 南史 ▪ 北史 ▪ 旧唐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新五代史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元史 ▪ 明史
二十四史 内容简介 编辑 播报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
编号 书名 作者 今本卷数 成书时间及顺序 1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130 前93年,第一 2 汉书 东汉· 班固 100 83年,第二 3 后汉书 南朝· 范晔 120 445年,第四 4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65 289年,第三 5 晋书 唐· 房玄龄 130 648年,第十三 6 宋书 梁· 沈约 100 488年,第五 7 南齐书 梁· 萧子显 59 514年,第六 8 梁书 唐· 姚思廉 56 636年,并列第八 9 陈书 唐· 姚思廉 36 636年,并列第八 10 魏书 北齐· 魏收 114 554年,第七 11 北齐书 唐· 李百药 50 636年,并列第八 12 周书 唐· 令狐德棻 50 636年,并列第八 13 隋书 唐· 魏徵 85 636年,并列第八 14 南史 唐· 李延寿 80 659年,并列第十四 15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 659年,并列第十四 16 旧唐书 后晋· 刘昫 200 945年,第十六 17 新唐书 宋祁 宋· 欧阳修 225 1060年,第十八 18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 150 974年,第十七 19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74 1072年,第十九 20 宋史 元· 脱脱 496 1345年,第二十二 21 辽史 元· 脱脱 116 1344年,并列第二十 22 金史 元· 脱脱 135 1344年,并列第二十 23 元史 王袆等 明· 宋濂 210 1370年,第二十三 24 明史 万斯同等 清· 张廷玉 332 1739年,第二十四
共计3213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 历代发展 编辑 播报
二十四史 各代版本 编辑 播报
二、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二十四史 现代点校本 编辑 播报
现代点校本“二十四史”,是***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
“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献的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1997年谈到中华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时候指出: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编修过程
点校本二十四史为传统文献的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是***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看家书、品牌书,点校本“二十四史”高级别、高素质的整理队伍以及其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的身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权威而有效的宣传。
中华书局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进行的产品维护和多层次开发,不仅满足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也使得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始终受到学界重视、读者欢迎,常销不衰。
根据近5年的销售统计,每年平均销售保持在6000套左右(其中《史记》累计印数已超过50万套,《三国志》累计印数近35万套,其他各史的累计印数从三五万套到十几万套不等),年销售码洋1500万元左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工作,由于经历时间较长,加上政治形势的左右和参与点校人员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点校本各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先天不足。
多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撰写了一批校订研究的专著和质疑、考证性的文章、札记,大量考古发现及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一些史书中所述史实也有所厘正,中华书局二十余年来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不少关于点校整理本的意见和建议。
本着对广大读者负责,促进学术进步的要求,以及维护一个良好图书品牌,更进一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一大批能够从事这项繁重的古籍整理出版任务的专家学者日益减少,为了抢救性地利用老专家、老学者的工作能力,培养学术梯队,中华书局已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
通过全面系统的修订整理,基本解决原点校本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一个体例统一、校勘全面、标点准确、阅读方便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全新升级版本,成为新世纪中国古籍整理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和新的标志性出版物。
二十四史 史书介绍 编辑 播报
二十四史 史记
二十四史 汉书
东汉·班固著,100卷。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二十四史 后汉书
二十四史 三国志
二十四史 晋书
唐·房玄龄等著,130卷。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
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做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
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
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二十四史 宋书
南朝梁·沈约著,100卷。
二十四史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
所缺一卷为《自序》。
二十四史 梁书
唐·姚思廉著,56卷。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四史 陈书
唐·姚思廉著,36卷。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
《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二十四史 魏书
北齐·魏收著,130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二十四史 北齐书
唐·李百药著,50卷。
二十四史 周书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
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二十四史 隋书
唐·魏征等著,85卷。
二十四史 南史
唐·李延寿著,80卷。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
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二十四史 北史
唐·李延寿著,100卷。
《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
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二十四史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200卷。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二十四史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
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
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二十四史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著,150卷。
二十四史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著,74卷。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
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
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
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
譬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
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
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
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
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
《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二十四史 宋史
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二十四史 辽史
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
《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它正史所没有的。
二十四史 金史
元·脱脱等著,135卷。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二十四史 元史
明·宋濂等著,210卷。
二十四史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