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正解:阴阳五行与气的关系,颠覆你的认知!

2023-11-03 12:01 正一天机处

在介绍阴阳五行之前,应该先介绍一下古代有关气的观念。

现代人大都把气看作是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当然这种说法并不错,但是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气与天文学最为密切。

气的观念,首先起源于天文学。故有的学者认为,气是天文学的核心,不了解气的实质,就很难懂得天文学。

一、阴阳二气的观念

许多极普通的名词,都与气有关。例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等,使用起来习以为常,但要真正给气下一个定义却不容易。

《辞海》解释说:“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这种说法既不充分也不全面,没有涉及气的种类及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如果仔细分析古代气的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它是由阴气和阳气组成,后世对作为哲学观念的阴阳二字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周易》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阴阳,利用阳爻和阴爻组成八卦。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义配日月”。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说:“天之道,终而复始。”说的阴阳变化均是指季节的循环。

《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说得更为明白。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二、五行的本原

什么叫五行?《辞海》五行条说:“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说法不能说错,至少它代表了后世一部分哲学家的看法。

但如果认真考察上古文献中有关五行的论述,就会发现,早期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所谓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例如,汉郑康成疏《尚书·洪范》说:“行者,顺天行气。”可见郑康成对五行的解释并不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顺天行气,即是指运动的状态而不是指物质。那么,郑康成是否是标新立异呢?

根本不是,他所说的是上古关于五行观念的传统说法,仅是近代哲学家不予关注而已。

再如,《白虎通·五行篇》云:“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也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由此可见,五行不是哲学上的五种物质概念,而是指一年或是一个收获季节中,太阳的五种运行状态,太阳的运行状态不同,阴阳二气的状态也就不同,气候寒暖程度也不同。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五个时节。

其实,五行是时节,在上古文献中有更直接的说法。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有人很看重《左传·襄公十七年》的说法:“天生五才,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以为这就是五行即五种物质元素的依据。

但这完全可以解释为古人借助于五种物质的名称作为太阳五种行度的名称,而不应该解释为物质的本身。用直观的人们常用的五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三、五行相生与历法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土是五行的中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

这个顺序,就像父子相生一样。木行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热而水主寒。

这是上古各类文献中,有关生数五行定义的通常说法,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五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五个季节的名称。木行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有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为什么又要另外弄出一个五行即五季的分法?既然木、火、金、水相当于春夏秋冬,为什么在夏秋之间又再出现一个土行即长夏?

据研究,四季与五行,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四季与十二月八节二十四气相配,是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古代按农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将四季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每季含有二节;二十四节气则对应于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

所谓阴阳合历,是月用太阴月(朔望月),年用阳历年(回归年),以闰月调整节气。而五行则属于纯阳历系统,它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又可分列为阴阳两个部分,每部分36天。

阴阳这两个具体的名词开始于什么时代,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没有阴阳这两个词,也可以使用与此相对等的其他名词,如《淮南子·天文训》就称之为刚柔,凉山彝族则称之为公母。

《管子·五行》有如下记载: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淮南子·天文训》和《春秋繁露》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种生数五行历的历元设在冬至,木行从冬至开始计算,木行的第一天恒定为甲子日,经过七十二日,至第七十三日火行第一天开始为丙子日,以下生行第一天为戊子日,金行第一天庚子,水行第一天壬子,五行计三百六十日,外加五至六天过年日,合为一岁。

这五至六天过年日不用干支纪日,故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仍从甲子日开始,这种纪日方法与我们从彝族了解到的情况完全一致。

作为与阴阳五行历相匹配,在《管子·幼官》中还有将一岁分为三十节气的办法。

这三十节气的名称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大寒终。

书中明确规定每个节气为十二天,三十节气正好为三百六十天。

以往人们不了解阴阳五行是一种历法系统,对将一岁分为三十节气的分法感到不可理解。由于三十节气与阴阳五行隶属于一个系统,一个阳历月正好为三个节气三十六天,一行为六个节气七十二天,配合起来非常整齐。

四、洪范五行与历法

春秋战国以后的学者几乎不再谈洪范五行,它可能出现得比较早,因而也较早地退出历史舞台,致使后人也最难了解它的本来面目。

洪范五行是一种特殊的排列方式,因它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洪范》中,故称为洪范五行。

殷末的贤臣箕子对周武王说,上帝赐给夏禹九条大法以治理国家,其中的第一条大法就是五行。据这种说法,它应是在夏朝用过,它的排列顺序为水、火、木、金、土。

按照箕子的解释,五行各有自己的特性。水能使地下的泥土湿润,以利种子的吸水发芽;火能蒸腾,使地面的温度升高,以助植物生长;木可以作成曲直之体,象征植物的生长之形;金象征植物的成熟和收割;土象征着植物的贮藏和换代,总之,洪范五行象征着一个收获季节。

从箕子的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洪范五行与生数五行的排列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其五个名称虽然相同,但含义却不一样,它没有与地球上的寒暖程度相联系,一个收获季节是一岁还是半岁?没有更多的说明,因此,洪范五行的真实面目,如果没有更多的文献依据,它也许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但是,前人几乎都承认《周易》和河图、洛书是属于洪范系统的。

那么,《周易》中载有天一地二天三……十个神秘数字,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在对这十个神秘数字作注时说:一和六相对应,均称为水,一为阳性,六为阴性;二和七相对应,均称为火,二为阴性,七为阳性;三和八相对应,均称为木,三为阳性,八为阴性;四和九相对应,均称为金,四为阴性,九为阳性;五和十相对应,均称为土,五为阳性,十为阴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周易》中的十个数,对应于洪范五行的两周,第一周为一至五,第二周为六至十。

北宋易学大家陈抟在《河洛理数》中解释《周易》中的十个神秘数字的含义时说:“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之数,乃天地四时节气也。”这十个数竟是一岁中的十个节气,也就是上个时节,即十月太阳历的十个阳历月。

由此可以看出,洪范五行是古代的这样一种历法,它将一岁分为两个收获季节,上半年称为麦季,为生年或阳年;下半年为秋收季,为成年或阴年。无论是阳年还是阴年,均分为水、火、木、金、土五个阳历月,每个月为三十六天。其中的每一个月,又都具有阴阳的特性。

点赞 1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