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科--皮肤类(4)

2023-11-15 13:44 我爱常德

   疾病名称 丹毒

疾病科属皮肤科

疾病概述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熛。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头、面部者,称抱头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本病西医也称为丹毒。

1、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2、发病急骤。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3、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焮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疽。

4、自觉局部灼热疼痛。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5、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

6、病程为急性经过。

7、可复发。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肿(以小腿多见)。

8、本病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泡(或有大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9、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丹毒的发生,是由于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致;或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邪毒乘隙侵袭而发。而发于头面部者,多兼有风热;发于胁下腰胯部者,多兼有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挟湿热。本病主要治

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风热火毒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骨楚,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 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薄荷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成大片状。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目赤,胸胁部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柴胡、山栀子、黄芩、泽泻、木通、牡丹皮各12克,车前子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大黄12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火毒挟湿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小腿、足背部,或并见水疱、大疱。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防已、木瓜、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牡丹皮、牛膝各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热毒内陷型

[证见]病势急骤,除有皮疹之表现外(以发于头面部者较易发生邪毒内攻),并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沉而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凉血。

[方药]

1 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山栀子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 中成药

⑴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湿热夹瘀型

[证见]皮疹反复发作,或形成象皮肿者,伴时有发热,疲倦乏力,肢体沉重,钠呆。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涩。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川萆薢、泽泻、川木瓜、银花藤、丝瓜络、赤芍各15克,牡丹皮、通草、防己、苍术各12克,生薏苡仁30克,滑石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坚肿难消者,酌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乳香、没药各9克等。

2 中成药

⑴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水送服,用于慢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⑵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天为一疗程。

3 单方验方

⑴苍术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苍术1000克,加水连熬3次,取汁,慢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调和成膏。每次服1匙,每日2次,温开水冲化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⑵苍术防己泽泻升麻丸(顾伯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苍术、防己、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腿)者,可常服。外治法

1、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或玉露散,以水、蜜调制冷敷,每日12次。也可用新鲜草药,如马齿苋、仙人掌、芙蓉叶、野菊花叶、紫花地丁、蒲公英等,选12种捣烂外敷。

2、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腿)者,可用鲜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水煎,每晚熏洗1次。

疾病名称甲癣

疾病科属皮肤科

疾病概述

甲癣是发生于指(趾)甲的癣。古医籍称之为鹅爪风、油灰指甲,俗称灰指甲。本病西医也称之为甲癣。

1、初起时多从指(趾)甲的游离缘或侧缘开始,逐渐向甲板内蔓延,甲板逐渐混浊、不透明,失去光泽,呈灰褐色、灰白色或污秽色。指(趾)甲逐渐变形,增厚变脆,表面凹凸不平,有的可呈虫状。严重者甲板与甲床分离。

2、一般无自觉症状。

3、病程十分缓慢,少有自愈。如不积极治疗,通常终身不愈。

4、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等。甲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郁于爪甲而发,本病常发生于手癣、足癣之后,由其蔓延或接触染毒而致。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

1、削甲法 用刀片将病甲轻轻削薄或刮薄(以不让其出血,也不使产生痛感为度),病甲长出来则再予削刮。同时,每日用癣药水、癣药膏外涂或用药液浸泡:可选用普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或10%硫黄软膏等,也可用30%冰醋溶液、5%碘酊等;浸泡可用藿黄浸剂、甲癣浸泡

液等。直到病甲除尽,正常的新甲完全长好为止。一般指甲癣的疗程需3~4个月,而趾甲癣的疗程需4~6个月。

2、拔甲法 于治愈其他癣病后,手术扰除病甲。待伤口愈合后,每日外涂癣药(可选用上述癣药水或癣药膏),直到正常的新甲完全长好为止。

       

疾病名称尖锐湿疣

疾病科属皮肤科

疾病概述

尖锐湿疣是发生在外阴部及肛门周围的疣,俗称臊瘊。因损害凹凸不平,顶端尖锐,故名。本病西医称之为尖锐湿疣,属性接触传播性疾病的范畴。

1、皮疹主要发生于外阴(男性见于***的冠状沟、包皮和系带,女性见于阴蒂、***、阴道口和会阴部)和肛门周围。偶见发生于脐部、腋窝、乳房下和足趾间。

2、皮疹开始为淡红色、污灰色或浅褐色乳头状小丘疹,渐次扩大增多,倾向融合。表面凹凸不平,顶端尖锐,湿润柔软,大小不等,可至鸡蛋大或更大,呈乳头样、蕈样或菜花样突起,根部常有蒂。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较易出血。皮疹的裂隙缝间常有脓性分泌物郁积其中,患部有恶臭味。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不适。糜烂者可有疼痛。

4、病程缓慢,约半数能自愈,亦有持续多年不消退者,极少数会恶变成癌。尖锐湿疣多因湿热下注,加之腠理不密,气血失和,复感外邪,则湿热邪毒郁于肌肤,而发生皮疹。本病的发生与性生活传染有关,属性接触传播性疾病。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为主,结合辨证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解毒。

湿热下注型

[证见] 皮疹数量较多,或疣体较大,表面湿润,或见糜烂渗液。常伴口苦,咽干,口渴,烦燥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 主方:二妙散(朱丹溪《丹溪心法》)合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苍术、黄柏、龙胆草、车前子、泽泻各12克,柴胡、山栀子各9克,川萆薢15克,板蓝根、土茯苓各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加金银花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 用苦参汤外洗,再外撒青黛散。

2 用千金散或去疣膏局部外敷。

3 鸦胆子油(鸦胆子仁1份,花生油2份浸泡半个月)点涂患处,每日1~2次。

4 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可结合金刚石长车针打磨术。

5 损害较大者宜手术切除,也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

点赞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