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百年的开拓耕耘,清代中叶成为明清篆刻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随着清朝学术的兴盛,文人学者对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种种学术都加以钻研、演绎而重加阐释集历代之大成,梁启超称清朝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清朝的四大学术——目录、训诂、考据、金石得到了迅速发展,而金石学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西泠八家”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以至晚清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篆刻巨匠的出现,把中国篆刻艺术推向了高峰。而清代较早时期出现的“浙派西泠八家”,他们一方面努力摆脱前期印人的风气,抛弃简单的模仿,一方面逐步在篆刻作品中充分结合各人在诗书画的“文人”体系上张扬个性,表现自觉的创新创作意识,为中国篆刻历史开了一代先河,树了一代丰碑。
“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他们的篆刻艺术风格又被称为“浙派篆刻”,这八家是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史。虽称“浙派”,但其辐射远不限于浙江一隅,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其治印宗法汉印,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
“西泠八家”雄健苍古的浙派风格由丁敬开创,其风格之新、艺术之美,一洗浮滑纤巧之习气,以“离思群”的创作理念,集秦汉艺术之精华,正如孔云白《篆刻入门》所说:“当徽派盛行之际,有西泠丁敬突起,乃夺印坛盟主之席,开千五百年印学之奇秘,世称浙派之始祖。”后七家篆刻大都效法丁敬,风格崇尚秦汉,刀法阳刚大气,艺术各有成就。蒋仁,篆刻以丁敬为宗,有所发展,寓圆于方、貌出神酣,所刻行书边款得颜体之神,苍浑自然、别有韵味;黄易,丁敬的学生,他的篆刻追踪两汉,旁及宋元,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隶法中参以钟鼎,更加工稳生动,深得“字正、法正、刀正”之篆刻三昧;奚冈,师法丁敬,篆刻能拙中存秀、方中求圆,风格严整古茂,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陈豫钟,出生金石世家,工书篆籀,摹印尤精,篆刻主要以丁敬为宗师,兼及秦汉,风格平正工致;陈鸿寿,篆刻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广学汉碑,尤善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用笔金石气甚浓,结构奇特;赵之琛,是陈鸿寿的学生,信而好古,精通金石之学,章法精整、刀法简挺,兼工隶书,善行楷;钱松,篆刻宗法汉印,在继承“浙派”的基础上,开始融合“皖派”风格,布白在平均中求自然,结字避免过多的装饰,刀法更突出笔意。
“西泠八家”虽以精湛的篆刻艺术扬名,但他们大都精通书法、擅长绘画,在书画创作上也各具特色、成就斐然。如丁敬擅长隶书,继传统自成一家,善写梅、兰、竹、水仙;蒋仁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诸家,行楷尤擅;黄易隶书笔画圆润平实、气势宏大,是为大家,山水画有金石味;奚冈四体皆工,尤精行草,山水画潇洒自得,兰竹超俗,为浙中画家巨擘;陈豫钟楷书端庄秀丽,兼篆书、工画;陈鸿寿书法四体皆善,隶书最具个性,是“八家”中书法成就最高者,并善画山水梅竹;赵之琛书法精篆、隶、钟鼎文,尤具自家面目;钱松,隶、行书功力深厚,画山水调色苍古,有金石气,亦善梅竹。
“西泠八家”的书画篆刻艺术对浙江的书画印学发展影响巨大,尤其八家所领“浙派”篆刻在历史上绵延近150年,开启近代篆刻之先河,并在江浙一带薪火相传。1904年西泠印社的设立便与“西泠八家”文脉相连、渊源极深,印社中人无不对八位先贤推崇敬仰,其间效法研摩者举不胜举。纵观西泠印社的发展全过程,“西泠八家”之影响贯穿始终,并在其历史沿革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