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与地理五师为什么不常上殿

2024-02-25 09:21 风水易学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又到了“4·23”世界读书日

你今天读书了吗?

在这个书香飘万家的日子,最爱君却要讲一个不太爱读书的名相。

▲赵普(922年-992年)。

大宋开国第四年,宋太祖赵匡胤改年号为“乾德”。乾德,一听就是好兆头,但就跟给自己家孩子取名一样,赵匡胤也希望这个年号此前从未有人采用,还特意和宰相赵普等人商量过。

不久后,宋太祖发兵灭了后蜀,一些后蜀宫人被送进宫。有一天,赵匡胤在一名宫女的梳妆盒中发现一面镜子,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字样。赵匡胤吓了一大跳,眼前这美女,不会是穿越来的吧?

赵匡胤拿着这面镜子问赵普等重臣:“现在怎么就有乾德四年铸造的玩意呢?”众人皆不能答,这种事还得问专家。赵匡胤便召见学士陶糓、窦仪请教此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窦仪一看就说:“此必蜀物。伪蜀王衍(前蜀后主)当年用过这个年号,应该是那时候铸造的。”

赵匡胤这才恍然大悟,感叹道:“宰相须用读书人。”之后常劝好兄弟赵普多读书。赵普不是大才子,他本是基层小吏出身,没有正式文凭,平时就爱读《论语》,文化水平在重文抑武的北宋朝堂确实稍逊一筹。

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初名相,在历史上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说赵普精明强干、定策佐命,有开国元勋之功,也有人说他在三十余年的宦海沉浮中善始善终,全靠钻营取巧。

1

赵普年轻时读书少,是因为他都在拼事业。赵普属于实干型人才,他走的不是科举的正规渠道,而是从编外人员开始政治生涯,早年“托迹诸侯十五年”,也就是给后周各地方政府做小吏、当幕僚,从打点家务做到出谋划策,吃了不少苦,先后换了好几个老板。

年过而立之年,赵普才投身赵匡胤帐下,当了其幕府的掌***,即机要秘书。

开封府不相信眼泪,30多岁的赵普,跟现在很多事业未成的80后、90后差不多,也是一边做着事业梦,一边踏踏实实工作。

后来,有件事改变了赵普与他老板赵匡胤的关系。

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荣派赵匡胤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州),战场上十万火急,赵匡胤的老父亲赵弘殷却病倒了。尽管赵匡胤一片孝心,但军务缠身,只好委托赵普照顾其家人。赵普临危受命,为赵老太爷端汤送药,日日夜夜随侍在侧。赵弘殷感动不已,将他当成自己家人看待。赵匡胤的母亲杜夫人也整日念叨着“赵***”,把善解人意的小赵当作自己家孩子。

滁州之战后,赵弘殷还是不幸病逝,赵普却因代行子孝,与赵匡胤家族结下了特殊羁绊。尤其是赵弘殷临终前将他“待以宗分”,赵普就像《教父》中柯里昂家的家族律师汤姆,融入了赵匡胤家族,赵家兄弟都不把他当外人看待。

之后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历史事件,赵普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剧照:赵普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

2

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炅,即宋太宗),是这场***的设计师。

兵变前夕,赵匡胤率领北征的军队到了陈桥驿,手下们早已做好准备。诸将张弓搭箭,拔刀大吼大叫:“太尉(指赵匡胤)功德高于天下,我们在营中早已商议好要拥立您。话都说出口了,岂可在此退却而受祸?您一定要听我们的!”

赵普却故作冷静,他先是与赵匡义斥责诸将:“策立是大事,一定要审时度势,你们怎能如此狂悖放肆!”一番话先让他们安定下来,之后,才安排诸将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睡眼朦胧的赵匡胤身上。一行人拥着赵匡胤向都城开封走了数里路,史书载,赵匡胤“惊恐未定”。入京后,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兵不血刃地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

在赵普等人的导演下,这场黄袍加身的戏剧充满了无奈的色彩,宋廷也宣称陈桥兵变并非预谋,而是天命所归。赵匡胤夺位的不忠不义,都有了几分忠臣孝子的风范。

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也是出自赵普的谋略。

赵匡胤即位后,担忧手下诸将兵权过重,重蹈五代覆辙,赵普就向他提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赵匡胤请石守信等大将开了场宴会,借着酒醉好言相劝,解除了诸将的兵权,让大将们回家颐养天年。

▲剧照: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称帝后,与赵普的关系依旧非同一般。

有段时间,宋太祖心事重重,多次微服私访,一声招呼都不打就去功臣家里做客,因此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脱去衣冠。

有一天夜晚,天降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来了,没想到夜深时,突然响起急促的叩门声,出来一看,皇帝正立于雪中。赵普诚惶诚恐,急忙迎接皇帝入内。赵匡胤倒是挺有深夜会友的兴致,说我还约了我弟。不一会儿,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也到了。

赵普在堂中铺设毯子,坐在地上以炭火烤肉,与赵匡胤兄弟就像深夜外出撸串的好友。赵匡胤更是称呼在一旁斟酒的赵普妻子为嫂子。

宋太祖的忧郁症有必要治疗一下,赵普从容问道:“夜已深了,天寒地冻,陛下为何外出?”

赵匡胤就跟老兄弟说:“在宫中卧榻之外全是外人,我睡不着啊,所以来见老哥你。”

赵普一下就看出了赵匡胤的心事,当时宋朝正计划南征北伐,就问皇帝有何想法。

赵匡胤说,我想攻取太原。太原,是北汉政权的地盘。

赵普默然良久,说:“太原为西、北两边重镇,虽然可以一举攻下,但是,如此我们就要独自抵挡来自契丹的边患,不如姑且留着太原,先削平南方诸国,再做打算。太原不过弹丸之地,他们能逃到何处去呢?”

赵匡胤这才笑了,说:“吾意正尔,姑试卿耳。”这句话让人严重怀疑,他是不是来赵普家蹭吃蹭喝的。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两人喝着酒,吃着肉,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可说是最接地气的政治会议,也是最大牌的深夜食堂。史书中这段“普堂设重裀地坐,炽炭烧肉,普妻行酒,上以嫂呼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一起撸过串,足以谈人生。

然而,赵匡胤兄弟与赵普君臣之间的浪漫也仅限于此。赵普对宋朝最大的“贡献”,是他为相期间,与皇帝一同奠定了影响两宋三百年的政治制度。

▲明·刘俊《雪夜访普图》。

3

严格来说,赵普并非大宋第一宰相。在他之前,宋太祖为了安定人心,曾让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继续在朝廷上班,只是宰相的工作很多由赵普负责。为了削弱相权,赵匡胤对宰相制度进行了改革。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宋朝之前,宰相早朝上殿,皇帝命他们坐下议论军国大事,宰相再将政务进呈皇帝,君臣喝茶聊天,其乐融融。赵匡胤在位初期,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执政,照旧进宫言事,由于政务烦冗,有时坐着一说就到傍晚。宋太祖想找机会把这些复杂的套路给废了。

一次,赵匡胤听后周三相奏事,故意说:“朕眼花看不清,你们把奏章拿近些。”

宰相们一离开座位,皇帝命人把椅子悄悄撤走,三相回头一看椅子没了,只好干站着。这一项旧制的废除,表面上只是坐立之别,实际上是君权对相权的威压。“执政立奏事,自此始也”,从此,皇帝决策的主动性大大加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坐论之道”与“啜茶之礼”被废后,到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同日被罢免,仅仅过了两天,赵匡胤就以好兄弟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赵普拜相后,宋朝对中央机构进一步大刀阔斧地改革。赵普认为,唐朝后期的弊端,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在赵普的建议下,宋太祖先是剥夺了地方的财权,将其收归中央,“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之后,赵普又建议选调地方强壮士兵补充军队,建立庞大的中央禁军,并实行“更戍法”(地方部队定期调动,将领定期轮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避免结党营私),中央由此收回了兵权。

赵普对武将处处提防,开了宋朝重文抑武之风气。

有一次,天雄节度使符彦卿进京朝见,赵匡胤赐予其袭衣、玉带,还要让他掌管军事。赵普赶紧劝谏说,符彦卿声名显赫,不可再委以重任。之后,赵普屡次进谏,整天投反对票,赵匡胤就是听不进去。

赵匡胤耳朵都快生茧了,就问赵普:“卿何苦怀疑符彦卿?朕那么优待他,他岂能负我?”

赵普冷冷道:“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听后沉默片刻,从此不再谈论此事。

可以说,北宋初年“分权制约”的设计几乎都有赵普参与谋划。正是在他的协助下,宋朝制定了崇文抑武、守内虚外、将从中御、强干弱枝等“祖宗之法”。赵普为皇帝稳定了政局,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埋下了两宋三百年重重危机的种子。

4

为大宋谋划建国方针的赵普,为相时却名声不佳,常让人诟病。

史载,赵普处事荒诞不经,在自己办公室放了个大瓦壶,平时下属上奏的表、疏,他不想搭理的就全丢进壶中烧掉,朝中大臣对此敢怒不敢言。

赵普还贪图富贵,肆无忌惮地贪污纳贿,这些行为都得到了赵匡胤的默许。也许,赵普是为了向汉初的萧何学习,用“示人以短”的方式保全自己,通过自污避免功高震主的风险。

有一次,赵普建造了一座府邸,从门口看不过是一些柴草、木头架子,寒酸得很。可走进去一看,院内恢宏壮观,一看就高大上。再一查,他竟然还违背禁令私购木材,私自用别的空地换了皇宫的菜园地。

可赵匡胤得知后,只是一笑而过,说:“此老子终是不纯。”回过头下诏宣布,等赵普府邸完工后,河南府再按旧例为皇室进贡上等木料即可。

除此之外,赵普还收受过国吴越国的十瓶“瓜子金”、南唐的五万两白银,这不仅仅是贪赃枉法,还有私通敌国之罪。可赵匡胤知道后,也不过是嘟囔一句:“收下也无妨,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

赵普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最看重的,是民心。他说:“文王葬枯骨,天下称仁。夫民犹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若帝王用心行道,上合天意,民自悦服。”

宋太祖在位时,有一日正要举办宴会,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使场地一片狼藉,赵匡胤心中不快,怒形于色,左右都害怕皇帝发怒,不敢发言。只有赵普站了出来,说:“几个月来大旱,百姓正盼望着下雨,这雨对宴会有何影响,不过是沾湿帷帐、乐衣罢了。此时雨难得,百姓得雨必定欢喜。恰逢其时,臣乞令乐官在雨中奏乐。”

赵匡胤听后大喜,宴会如期举办,为久旱逢甘霖而庆贺。

赵普也不迷信天人感应那一套。有段时间,天有彗星出现,人们认为“彗星合灭契丹”,是吉兆。赵普却写了篇《彗星疏》,认为这一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在他看来,水旱等天灾也不过是“时运使然”,即便是唐尧、商汤等圣人在位也不可避免。

这种实用主义表现在政治站队上,就变得毫无原则。

5

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尹时,四处招揽豪杰、拉拢大臣,在身边聚集了一帮文武幕僚。赵普虽与赵光义也是一起扛过枪的兄弟,却坚决反对弟承兄位。在太祖一朝时,他是赵光义的政敌,多次与晋王一党的官员互怼,制衡赵光义不断扩张的政治势力。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在斧声烛影的疑案中即位,正好赵普被贬在外。为此,赵光义还耐人寻味地说了一句:“若还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光义接班后,赵普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多年的政敌卢多逊趁机落井下石。卢多逊对赵光义说,当年赵普曾反对太祖传位给弟弟,这人不安好心,不能重用。

卢多逊与赵普的梁子可说是因读书结下的。

宋太祖在位时喜欢读书,常到史馆取书阅读。卢多逊就问图书管理员,皇帝今天都看了什么书,自己也找来通宵恶补。等过几天,赵匡胤与朝臣讨论最近所读书的内容,只有卢多逊对答如流,因此受到称赞,而赵普当时还不喜欢读书,自然没有表现机会。随着卢多逊受重用,两人逐渐产生矛盾,互相打压。

此时,卢多逊再在赵光义面前说坏话,赵普这条命可就不保了。赵普郁郁不得志,每天担忧遭遇不测,却利用一次机会对政敌发起了绝地反击,只因这件事,只有他能帮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攻下太原之后意欲伐契丹,直取幽、蓟,却在高梁河之战遭遇大败,太宗身中数箭,乘坐驴车一个百米加速逃离战场,不小心迷路了。赵光义失踪那段时间,宋军以为皇帝已遇难,一时军心浮动,一些人打算拥立随军出征的太祖之子赵德昭为帝。没想到,赵光义安然回营,此事就此作罢,但赵德昭就倒大霉了。

北伐契丹失利,太宗回到宫中专心养伤,没有封赏之前在太原大胜的将士。赵德昭为将士们鸣不平,向皇帝请求封赏诸将,宋太宗正在气头上,怒斥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赏赐也不迟!”赵德昭在叔父即位后本就地位尴尬,这么一骂更是受了惊吓,回家后自刎而死。

赵光义本来就有夺位的嫌疑,高梁河之战后更是人心不服,侄子赵德昭死于非命也难免引人遐想。

正在此时,赵普上书,为宋太宗透露“金匮之盟”的机密。

前文说到,赵普因照料病重的赵父而取得赵家信任,赵匡胤之母杜太后对赵普也是当亲儿子一般看待,常对赵光义说:“必与赵***(赵普)偕行即可。”

宋代一些史料记载,陈桥兵变次年(961年),杜太后临终前只见了两个人,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另一个就是赵普。

杜太后自知不久于人世,命赵普把她的遗言记下来,放进金匮之中。她告诫赵匡胤,你能得天下,都是因为周世宗传位幼子,留下孤儿寡母,才让你钻了空子。你百年之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弟光义,才能永保江山。

在“金匮之盟”的遗训中,杜太后希望老赵家的江山先由匡胤传给光义,再由光义传给弟弟光美(后改名廷美),最后再传回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幸。

赵匡胤一片孝心,泣拜太后,表示一定会吸取前朝教训,接受金匮之盟的安排。

金匮之盟真伪问题至今仍有争论。

张荫麟先生就提出过质疑,他认为杜太后临死前订立金匮之盟时,赵德昭虽年幼,但赵匡胤也才35岁,正当壮年,她为何能预知宋太祖死时,赵德昭还是幼童?况且自太祖按顺序传位给光义、廷美、德昭也是无稽之谈。史***载,赵廷美仅比赵德昭年长4岁,这是两个同龄人,如何立长君?

金匮之盟的出现确实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它宣告太宗即位的“合法性”,且按照赵普的说法,订立此密约的三人,只有他一人还在人世,这样就无人可对证。

当时,秦王赵廷美担任着象征储君地位的开封府尹,与宰相卢多逊等关系密切,而赵光义中箭后一度伤势严重,对皇位产生威胁的赵廷美,成了他的心头刺。

为了剥夺弟弟的继承权,赵光义以有人举报秦王“将有阴谋窃发”,判处赵廷美谋逆之罪,罢免其开封府尹之职,贬到洛阳。随后又以他与宰相卢多逊勾结的罪名,削去一切官职,一家人再被赶到湖北的房州。赵廷美事件“事无佐证”,犹如冤案,却一贬再贬,被老哥活活气死。

赵普的老对手卢多逊也因结党被发配崖州(今海南三亚),剥夺官爵、封赠,永不在宽赦之列,一生无法翻身。

赵普帮赵光义巩固皇位,赵光义助他铲除了政敌,二人终于握手言和,实现双赢。随着弟弟和侄子相继退出皇位竞争,赵光义满怀感激对赵普说:“谁能不犯错呢?朕不到50岁,已知有49年错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在权力面前,人往往只看到“利”。赵光义想要江山稳固,赵普想夺回宰相之权,仅此而已。不久后,赵普重新拜相,回到权力中枢。

▲赵普剧照。

6

讽刺的是,秦王赵廷美事件之后,不久前还命悬一线的赵普再次成了“圣朝之良臣”

宋太宗在位时,太祖一朝的官员不少遭到清洗,曾经是赵光义死对头的赵普却恩宠日隆。到62岁的赵普再度罢相、外调为官时,这位开国老臣已准备光荣退休。赵光义亲自作诗为他饯别,赵普有些肉麻地说:“陛下赐臣的诗,臣当刻石纪念,死后带着它一同下葬。”

赵普一味地讨好赵光义,甚至不辨是非。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听闻契丹新君初立,再次北伐。这场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进攻还是以惨败收场,其中杨业孤军奋战,被俘后绝食牺牲的故事最为人熟知。

在雍熙北伐中,宋军战败的一大原因在于赵光义坚持“将从中御”,急功近利。赵普听闻军事失利后,却上奏《班师疏》为赵光义开脱,不为北伐建言献策,反而转移矛盾,告诫赵光义吸取前代兵变的教训,不可用兵长久,因“兵久则生变,此不可不深虑也”

看到总算有人为自己说话了,赵光义大感欣慰,随手给赵普点个赞:“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嘉隗实深。”赵光义认为“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身上。

两宋时国家出事,宰相担责,每次朝廷有重大决策失误,常会以罢相收场。果不其然,不久后赵光义就罢免了在任的宰相李昉,又一次任命赵普为相。

▲赵普画像。

7

有人曾对赵光义说:“赵普就是一个山东学究,只不过能读《论语》罢了。”

赵光义不信,将此事告诉赵普。赵普老实答道:“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据史***载,赵普被赵匡胤劝诫该多读书后,晚年手不释卷,回到家就从书箱中取书苦读。他去世后,家人整理其书箱,发现其中只有《论语》二十篇而已。

相比那个临阵磨枪只为讨好皇帝的卢多逊,赵普这个曾经不怎么爱读书的老臣,才是真真正正把书读透了。赵普侍奉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在三十多年的朝堂生涯中善始善终,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化险为夷,他的政治游戏毫无原则与底线,却十分实用。

淳化三年(992年),71岁的赵普去世,他与赵光义的恩怨就此烟消云散。赵光义为这位犹如兄长一般的功臣撰写神道碑,称其:“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如此看来,这位早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赵学究,晚年已学识渊博。他死后谥号“忠献”,追封“韩王”,配飨太庙,享有一个臣子所能拥有的最高待遇。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参考文献: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元]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张其凡:《赵普评传》,北京出版社,1991年

顾宏义:《宋事论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

季乃礼:《亦法亦儒: 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新解》,《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01期

田志光:《宋初“异论相搅”祖宗法考论——以宰相赵普权力变迁为中心》,《宋史研究论丛》2017年01期


点赞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如何根据风水学来选择店铺内形状

风水镜子对床好不好

开店收银台的风水讲究

最给力的恋爱风水布置

枫树在风水上的说法 枫树在风水是否具有重要影响

葫芦放房间风水好吗

白鲸入海风水讲究

门口有车棚搭建是否会影响店铺风水?

如何通过调整房屋风水实现幸福生活

摔碎碗风水上有什么说法?

阳宅风水ptt了解阳宅风水的基本知识

卧室窗帘颜色与风水有关吗

办公桌朝向摆放风水

买房子风水很重要吗

根据风水家里挂什么画好 风水如何影响家里的画挂选

松柏有什么风水作用 松柏有何风水用途

地理大赛答题入口

尤加利的风水作用

电梯门对着入户门风水破解

风水招财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