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洞杜"三个字,据说,"把"是洞的意思,"洞杜"则是苗语的死人尸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死人尸体"。夜幕降临后,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按照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走一条陌生的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然后一齐转身离开,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两处,一处是甲定洞葬,一处是杉坪洞葬。"
甲定洞葬
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这个洞为U字形,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
甲定洞葬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
不过,这个洞只能看不能进入。洞口堆满残破朽烂的棺材,要想进去,却无路可觅,勉力爬上洞边,细细察看,一具棺材上写着"安息于龙宫"几个毛笔字,落款是"罗氏宗族后代1988年10月1日立",究竟是安葬时所写还是后人祭祀时所写,不得而知。
折叠杉坪洞葬
位于正对杉坪村的一处山坳中,洞前有石碑刻于岩石之上,碑额楷书"龙村锁匙"四字,碑文提及杉坪洞葬并称其坟茔为自古所遗。
贵州黔南山区有个叫梅洞的溶洞,里面放有四百来具不同时期的棺材,可以说是贵州最大的苗族洞葬。从棺木间穿行而过,不时能见到腐朽的棺木及还没有完全风化的尸骨,地上有时还会看到破碎瓦罐之类的容器。
洞里的棺木有平板平头和鼓型雄头之分,其大小因死者的体型而定。平板平头棺为明代棺,凸型雄头棺为清代棺。平板平头型棺木制作粗糙,鼓型雄头棺木多为杉木本色,洞里面的棺材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最晚的一具是在清末。洞里面安放的全是山下面村庄吴姓苗族的先祖,每逢清明他们都要上来祭祀自己的先祖。
在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苗族同胞都要在洞外举行庄重的杀牛祭祖仪式,在宽敞的洞内大厅举行别具一格的跳动,村寨的建筑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洞已经慢慢淡出了苗人的生活,偶尔还会有村人实行洞葬,但是也越来越少了,不过洞葬的研究,对于苗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还是对非常重大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