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想立李恪为太子?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李恪是李世民的长子,也是嫡长子,而且还是嫡长孙,所以李世民是不会轻易废掉李恪的。但是如果李恪当了皇帝,那么就不一样了,因为李恪是太子,而且还是嫡长子,所以李世民肯定会想方设法把李恪立为太子,这样一来,李恪就成了皇帝的第一顺位承人,李世民自然不会亏待他。
大家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进而得到了太子之位,尽管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但是这场***却成为他一生中的污点。然而,李世民在位期间,却差点爆发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太子之争。
李世民最初册立李承乾为太子,但是后来却又垂青于魏王李泰。这让李承乾心里十分不平衡,他感觉自己随时都有被取代的风险,于是开始策划***。史书中说他的目标也是先除掉自己的兄弟李泰,然后再逼迫父皇李世民让位(或者是直接除掉李世民)。但是这个大胆的计划最终被制止了,事情败露之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剥夺。
但是江山总要在李家传承,李世民必须要册立一个新的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但是众多的候选人之中到底应该选哪个确实是令人头疼。最终李世民在册立新太子的问题上听取了两个人的意见——第一个人就是废太子李承乾,第二个人是褚遂良。
李承乾表示,他之前就已经贵为太子,还能有什么别的奢求呢?如果真要许个愿的话,那么这个愿望就是安安稳稳地保住太子之位(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但是后来这个太子之位遭到了威胁,威胁就是李泰。现在皇帝如果真的要把李泰立为太子,那不正中了他的奸计(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同时又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吗?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就光明正大地入宫侍奉李世民,并且提出过一个大单的计划——只要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么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杀掉,保证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李世民表示非常感动,然后把李泰的这个计划告诉了褚遂良。
褚遂良呵呵一笑——李泰的话能信吗?人家李承乾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太子,现在是陛下你嫡庶不分,让李泰有机可乘。现在如果真的要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唯一能保住李治性命的就是把李治远远地调走。李世民听了之后哇哇大哭:“我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啊(帝泣曰:我不能)”。
所以,李世民得出了两条结论:
第一、册立李泰之后李承乾和李治都有生命危险(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第二、我已经发动过***,并且让李承乾有样学样了,所以绝不能给后世再开个篡夺太子之位的坏头了(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最终,一个平时比较低调甚至被人称为“平庸”的李治脱颖而出,李世民把曾经希望最大的魏王李泰降封为东莱郡王,远离了唐朝的政治核心,这的确是一个防止兄弟残杀的稳妥方式。另外,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唐高宗李治并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只不过他的父亲唐太宗和妻子武则天的风头太大,将他的光芒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