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是怎么回事?为何李世民不杀他?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所以李建成不杀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李世民就不一样了,虽然李世民是皇帝,但是他的身份是一个臣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军事上。在唐朝的时候,李世民可以说是一个人才,他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打败了很多的敌人,所以他的名声也是非常大的。
大和九年(835年)的隆冬,金吾左仗院内一棵种了很多年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大臣认为是大唐复兴之兆。这为唐文宗剪除宦官专政带来了一个机会。甘露之变起因如何?其结果又将唐王朝导向什么样的境地?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次而立,场面看上去还是很庄重。
快要退朝的时候,金吾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内的石榴树昨夜突降甘露,认为这是祥瑞之兆。甘露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那是了不起的“神物”,被认为是“太平之兆”、“德惠之泽”;也是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食后能使“不寿者八百岁”。因此,是古代帝王将相梦寐以求的宝贝。金吾左仗院是金吾衔的所存之地,在含元殿朝堂的左侧,宰相李训、舒元舆因此被文宗派去查看。李训看了回来说,不像真的,文宗表示惊讶,派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前去看个究竟。
宦官离开后,李训立即调兵遣将,部署诛杀宦官。而当仇士良等宦官来到金吾左仗院时,发现韩约神色慌张,情态反常,大冬天的竟然头冒冷汗,不禁心中起疑。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帷幕。仇士良发现帷幕内有人拿着金光闪闪的兵器。他们立刻恍然大悟,察觉事变,遂仓皇出逃。门卫想要关门,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逃回殿上,劫夺文宗退入宫内。仇士良见情势危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舆,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
李训见事难以成功,便乔装出宫,一路上假装疯癫逃到终南山的寺院中,后被地方官抓获。他担心押送到宦官手中会遭羞辱和酷刑,在到达京师附近时,便对押送的人说:“现在禁军到处抓我,是因为能够得到重赏。等他们见到我,肯定会将我从你们手里抢去领功,不如你们把我杀了,拿着我的首级去领赏更直截了当。”结果,李训被杀。与事变有关或无关的朝廷官员也有上千人被杀。
在李训出逃的同时,仇士良指挥宦官率禁兵千余人,对在京师的公卿百官与吏卒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中书、门下两省及没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杀死六百多人,皇宫内“横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舒元舆、王涯等被腰斩,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京城的无赖们也趁火打劫,整个长安鸡犬不宁,京师被搅得天翻地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为何皇帝如此急切想要灭掉宦官?宦官为何如此大胆竟然敢胁迫皇帝?
唐朝宦官擅权很严重,甚至连天子的废立也常常由宦官来决定。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0~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0~846年在位)、宣宗(846~859年在位)懿宗(859~873年在位)、僖宗(873~88年在位)、昭宗(888~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唐朝后期80年历史,朝政基本是由宦官掌握的。宦官,也称为太监,要进宫当太监,首先必须净身,也就是 *** 。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早期宦官只是负责宫中的杂务,然而,到了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后期,宦官势力的发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宦官的权力被压缩,在政治舞台上基本上处于配角地立。然而到了唐朝,宦官势力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竟然能够完全左右朝政、使皇帝成为傀儡。
玄宗皇帝创造了大唐乃至中华的极盛之世,同时也开启了晚唐的弊政之端。任用宦官高力士,使太监们第一次尝到了分享皇权的甜头安史之祸最严重的后果是将领们的叛服无常,使得皇帝彻底对将领失去了信任,转而糊涂透顶地认为家奴最可靠。于是,宦官监军成为大唐的怪相。但这都仅是开始而已。那位在大山里称帝的肃宗任命太监李辅国掌禁军,自己临死前眼睁睁地看着其对皇后大开杀戒。于是,代宗朝就有了权倾一时的宦官程元振、鱼朝恩。德宗在泾原兵变中彻底吓怕了,不再相信任何朝臣,将禁军中最强大的神策军完全交给了宦官,同时也把自己以及子孙的性命连同江山社稷统统交了出去。从文宗的父亲穆宗开始,皇帝便由宦官拥立。掌握朝廷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当时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掌握朝政,穆宗在宦官手下当皇帝,只求奢侈放纵地生活得到满足,根本不想参与朝政。穆宗希望长生不老,宠信方士,结果服用长生药时中毒而死,只当了三年皇帝。太子李湛即位,就是唐敬宗。
敬宗倒是穆宗册立的太子,但即位时才1岁,不思进取,一味玩乐,还荒唐之极地创造了击球将军的官衔。敬宗性情暴躁,刻薄寡恩,稍有不如意,就拿左右的人出气,因此身边的人都怨恨他。有一天,唐敬宗“打夜狐”回宫,兴致盎然,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人饮酒作乐。酒酣之时,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的烛火突然之间灭了,刘克明等人合伙将敬宗杀死于室内。敬宗在位不足三年,死时才17岁。
随后,刘克明等假冒敬宗旨意,拥立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为皇帝。刘克明开始谋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结果惹恼了被称为“四贵”的四大宦官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中尉梁守谦。这四人是宦官中的实力派。为了自保,王守澄等人领禁兵迎立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为皇帝。此举得到了以三朝元老大臣裴度为首的朝廷重臣的支持。结果,王守澄等派出的禁军杀死了刘克明和苏佐明一伙,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兵之手。随即,江王李昂即位,为文宗。
文宗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振弱图强的措施。大和元年(827年)即位伊始,他将宫中的道士纪处玄、杨冲虚及伎人李元戢、王信等流放岭南。大和三年(829年)又诏令凤翔(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淮南(今安徽寿县)二道的官吏将此前选进皇宫的女乐24人遣归原籍。开成五年(840年)又从后宫放逐宫女3000人,裁撤教坊乐工、内监1270人,并将供皇室打猎使用的五坊鹰犬统统放掉,还诏令禁止各地向朝廷进贡宝物珍玩绢绣。唐文宗的这些作为,是对宦官仇士良之流的一种反击。
文宗即位后,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改变朝廷由宦官为主的官吏结构。大和二年(828年),名士刘(音en,同焚应试他在时策中公开反对宦官,要求唐文宗屏退宦官,将朝政交还给宰相,兵权交还给将帅。刘蕡的对策很受主考官的赞赏,但因为惧怕宦官,没有人敢录用刘蕡。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20多人都中了,刘蕡却落选了。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真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大和四年(830年),文宗命宋申锡为相。宋申锡在朝野口碑极好,在朝臣之中以清正廉洁、不结朋党著称。
但文宗这些拨乱反正的果断行为,立刻引起宦官的政治警觉。文宗希望任用宋申锡为相,能够分散宦官的权力。但是,后来宋申锡在谋划铲除宦官的过程中,筹划不机密,宦官先发制人。枢密使兼右军中尉王守澄,指使神策军都虞侯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勾结漳王李凑(穆宗第六子)谋反。次年宋申锡遭贬,文宗的计划失败。
但文宗并不甘心,仍在暗中物色合适的心腹想要除去宦官。
有一次,文宗读《春秋》,到“弑吴子余祭”一段时,别有用心地问身边翰林侍讲学士许康佐:“何人耶?”许康佐惧怕宦官权势,不敢回答。后来,许康佐得知文宗有谋除宦官的想法后,生怕惹祸上身,于是向文宗假称有病,后被罢为兵部侍郎。而当时的朝臣中绝大多数都像许康佐一样,畏惧宦官,只求保身,不敢参与文宗的计划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在位之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竟然找不到一个有勇气的大臣,文宗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这个时候,郑注、李训走进了文宗的视线。
宦官头目王守澄从宋申锡事件得出结论,必须严密监视唐文宗,控制他的一言一行,才是自全之策。大和八年(834年)秋天,王守澄推荐郑注做御医给文宗治病,又推荐心腹李训给文宗讲说《易经》,二人就成为文宗贴身近侍,文宗举手投足无不在二人的监视之下。郑注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时以行医为生,周游天下。虽然貌不惊人,身材短小,双目下视,不能看远,但却“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弈医ト,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而李训,字子垂,初名仲言,后改名为训。他出身名门,为肃宗时宰相李揆的族孙。长得仪表堂堂,有大家风范,“仪状秀伟,倜傥尚气”,还“颇工文辞,有口辩,多权数”。但是,李训做事情有个毛病,非常急功近利,这也导致了后来甘露之变的失败。
文宗得到李训和郑注后,反守为攻,给二人以高官厚禄,使之为己用。命郑注为太仆卿,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秋又提升李训为宰相,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让二人内外呼应,严厉打击当权的宦官。先后将杀害宪宗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实现了铲除宦官的第一步计划。要想彻底铲除宦官势力,朝廷必须掌握更多的武装力量。于是李训又举荐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希望两人在赴任之前,协助京兆少尹罗立言、金吾大将军韩约、御史中丞李孝本等,招募吏卒诛灭宦官。本来,郑注和李训计划在下葬王守澄的时候,要求所有宦官都为王守澄送殡,然后以所率亲兵怀藏利斧将其全部砍杀。但李训求功心切,决定抢先下手。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提前在宫中部署了兵力,等文宗上朝后,假称大明宫左金吾大厅之后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甘露是预示天下升的祥瑞),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等前往,想一举诛杀宦官。没想到,被仇士良看出破绽,宦官们立即返回大殿,挟持着文宗直往内宫逃去。仇士良缓过神之后,立即派兵关闭宫门,对宰相和朝廷官员下了杀手。也就出现了致宫廷内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
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盛气凌人,对待皇帝也更不客气,常常出言不逊,文宗从此也不再做声。据说,只是在独居无人的时候,文宗才会自言自语:“须杀此辈,令我君臣间隔。”文宗留下了一首“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的诗,正是这一凄凉无奈神情的写照。
历史上对文宗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
文宗虽然能够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自身缺乏治国的才干,最终也不能消除祸患。似乎上天也不眷顾文宗,到开成年间,各地水旱蝗灾不断,彗星频频现于天际,百姓的房屋倒塌,田苗颗粒无收,文宗发出了存抚百姓实施赈济的诏书,但至于能够取得多少赈荒的实效,他已经顾不上了。宦官们越来越猖獗,甚至连宰相也敢刺杀。宰相李石为人忠正,经常当面指责仇士良,仇士良怀恨在心。开成三年(838年)正月初五,李石早朝,仇士良在途中埋伏刺客,欲暗中行刺。当李石的坐骑走到半路的时候,刺客突然杀出,射伤了李石随从一惊而散。李石的马受惊,幸好这马有灵性,回头往李府发足狂奔李石受伤,只能伏在马上。到坊门时,李石再次遭刺客袭击。刺客用刀去砍李石,不料马快,只砍断了马尾,李石幸免于难。事后,李石考虑到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被迫上书称病,请求辞去相位文宗明明知道宰相是畏惧宦官,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意李石出任荆南节度使。相李石遭到刺客袭击的事件在京城引起了巨大恐慌,第二天入朝者仪有九人而已。
宦官对朝政的控制越来越强,文宗也已经完全被其控制。
开成四年(839年),有一次,文宗在延英殿议事的间隙,退坐思政殿休息,他悄悄地问当直学士周墀:“在你看来,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拜道:“此事不是臣所能够有资格评价的。不过天下都说隆下是尧舜一样的君主。”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与周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周惶恐地跪下奏道:“陛下之德,周成、康二王和汉文、景二帝也难以相比,怎么要自比那二位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为远远比不上他们。”说罢,不免又一阵伤感,然泪下。这位颇有雄心壮志的皇帝,确实想为自己的江山社稷做一些事情,无奈此时已经力不从心。
甘露之变五年后,文宗病重,诏命太子监国。仇士良知道消息后,竟闯入宫中,声称:“太子年尚幼,且有疾,请更议所立。”随后不顾朝臣的反对,假传圣旨把太子降封陈王,立文宗之弟李炎为皇太弟。开成五年(840年)的新年,文宗已经没有心情和身体接受大臣们的朝贺。正月初四,他在大明宫的太和殿走完了他3岁的一生仇士良扶持李炎上台,是为唐武宗。
诗人李商隐有感于甘露之变,写下了《重有感》一诗: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后世的史家感叹文宗用非其人,倚靠郑注、李训等奸邪之辈作垂死之斗。但谁又知晓他满心的酸楚与无奈:虽满朝臣子却都因为门户之争而无人愿替天子分忧。文宗当政之时是整个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朋党之争空前严重的时代。当他在深宫中叹息之时,牛李两党却在朝堂上吵得唾沫横飞!所谓的通途早已被堵成了死胡同。所以,他万不得已才任用李郑之流。而这些大敌当前吓得汗流满面、危急关头幻想全身而退的人,如何能成大事!
文宗自叹尚不如周赧汉献,对于这个皇帝,他的恭俭儒雅、勤政有志,世人其实都记得。所以,后世的史家在为他作纪的时候也格外地动情。
历史渐行渐远,文宗临终前的叹息声依旧沉重,那无奈之中,饱含着对大唐江山重振的渴望!只是,他真的已经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