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东汉明帝时,有元宵放灯习俗,又称“灯节”。观灯之俗,宋代最盛行。
宋代欧阳修曾经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后面两句写花灯美之美,百转千肠的感觉——以美景衬托哀情。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当年的元宵节繁华、盛大的场景。
汉代虽然产生了元宵节,却并未形成固定的庆祝方式,当下人们熟知的逛灯市、猜灯谜、吃元宵在汉代并未出现,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
赏花灯的习俗据说是开始于隋炀帝时期,因佛教有“佛法即明灯”的说法,一向礼佛的隋炀帝正月十五时常常“通街设灯”,并偶尔诗性大发,写下“法轮天下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诗句。从此花灯节盛世来临。
宋朝的首都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100多万人口,也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元宵节也是最狂欢的夜晚:遍六街三市灯火辉煌,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不仅燃灯和观灯的习俗承袭了下来,并且将庆祝时间由三天扩大至五天。猜灯谜,吃汤圆在宋朝时也开始流行,北宋仁宗时期,人们多将灯谜写在纸上,然后再悬挂在花灯之上,供市民猜射。
靖康之变后,南宋不改旧习,淳佑三年,理宗下旨将上元灯节由五天改为六天,从正月十三至十八,据载,当时杭州城内,“但凡巷陌、寺观、市衢、桥道,尽皆编竹张灯”。
由此,元宵节的庆祝形式基本定型,即使在元、明等异族政权时期也并未改变,一直延续到现代。
正月十五日的饮食更是别具一格,根据《岁时杂记》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
那么汤圆怎么来的呢?宋以来增加了吃汤圆的习俗,期初人仅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所以又称汤圆为“元宵”。
后来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日的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如今时光流转,现代的开封城,每年举行的大宋年文化节,红红火火年的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繁华盛世,远远超越当年的大宋。
作者介绍:自媒体人,资深的旅行家,旅行视频博主、网络电台NJ,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