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儿女在拼搏奋斗中,为黄河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肩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重任,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突出、与国家发展进步相匹配的力作不断涌现。如,山东省推出的吕剧《大河开凌》《一号村台》、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陕西省打造的秦腔《生命的绿洲》;河南省演出的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青海省创作的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内蒙古自治区打造的舞剧《山高水长》、二人台现代戏《山那边》;宁夏回族自治区演出的交响组曲《黄河金岸》等。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使黄河主题文艺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黄河文化主题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映照的是现实的波澜壮阔。许多作品用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向观众呈现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黄河流域九省区在开展黄河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奔小康等方面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奋斗业绩。
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黄河文化主题文艺创作的落脚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热忱观照沿黄省区百姓的生活、命运、情感,深切表达群众的心愿、心情、心声,用文艺作品反映真实、火热的人民生活,记录了一个个平凡的奋斗者在黄河流域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忘我拼搏,让家乡换新颜、奔小康的豪情故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个人欢乐忧伤、家庭酸甜苦辣,也能看到集体团结奋进、国家蓬勃发展。正是这些有泪有笑的奋斗故事、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有爱有恨的真情实感、有苦涩有希望的现实生活,感动了无数观众。
黄河文化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它的生命和活力就在于,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着这条大河不断奔向新境界。尤其是在中国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灵活运用5G、VR、AR等数字技术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持续创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多样载体和形式。
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不断打磨。在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挖掘,故事吸引力、感染力的增强,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还须继续下功夫,不断提高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能力,进一步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婷)
秦腔《生命的绿洲》:
讲治沙故事,赞中国精神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 文/图
▲ 《生命的绿洲》内部预演时的场景
“活一天也要栽树一棵,压一把黄沙挡一股风……”这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中主人公的内心呼告。
多年来,国家持续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其中,作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壮丽诗篇,位于陕北的毛乌素沙漠就实现了从“千年沙漠”到“万里绿洲”的转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陕西地处黄河流域,要充分挖掘和阐释黄河文化内涵,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刚健有为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在黄河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我院创排的《生命的绿洲》,就是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而创作的秦腔现代剧,讴歌治沙英雄,于去年底初步亮相舞台。”
《生命的绿洲》是陕西省新时代现实主义题材工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年度重点扶持剧目,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批治沙英雄靠着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靠着人性中最闪亮的一抹光,创造了黄河流域的伟大生态奇迹。
该剧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创排,特邀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多次荣获“文华导演奖”的陈蔚担任总导演,一级编剧党小黄为编剧,一级作曲郭全民作曲,一级作曲李兴池配器,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度文华奖、二度梅花奖、三度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李梅领衔主演,梅花奖获得者李军梅、李小青、赵扬武、谭建勋主演,该院多位一级演员共同参与创作。目前,该剧在进行了部分篇章的线上演出及内部预演之后,正在进行完善和调整。
《生命的绿洲》讲述了何玉芳一家四代造林治沙,付出巨大代价而无怨无悔、面对利益诱惑而始终不改初心的故事。这不单是赞颂治沙功绩,更触及了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对人性意蕴的叩问,让观众体悟普通人在治沙过程中所展现的生命气象,感知这生命气象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力量。该剧导演王化武表示,《生命的绿洲》展现了以何玉芳为代表的一批治沙人面对自然灾害高挺的脊梁、缚风固沙成功后面对利欲诱惑而初心不改的品质。讲的是治沙故事,体现的是中国精神。
此外,该剧将秦腔的慷慨激昂、歌剧的恢宏大气、陕北民歌的火辣苍凉和传统戏曲的空灵意境熔于一炉,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多元素融通。比如,作为舞台设计主体的沙漠渲染出环境的压迫感,结尾处一块硕大的绿纱从天而降,绿意盎然铺满了整个舞台,这是沙漠变绿洲的具象体现。
李梅表示,在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创排提升过程中,将继续坚持精品创作理念,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并且积极吸纳业界专家给予的真知灼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力争将该剧打造成陕西秦腔又一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大河入海处,洋溢黄河情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 文/图
▲ 吕剧《大河开凌》演出剧照
3月以来,山东省吕剧院排练厅异常忙碌。演职员在惠民演出的间隙,争分夺秒排练吕剧《大河开凌》。这是一部融合黄河文化与***题材的作品,以黄河流域一位普通的农民守护《***宣言》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因护书吓尿裤子”“冒死闯火场抢书”“最终舍爱献书”等情节,展现了《***宣言》带给民众的意识觉醒、黄河沿岸群众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员坚定理想信念、甘愿为人民解放奉献一切的初心。
抗战期间,刘集村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从火海中抢救《***宣言》的动人故事一代代流传至今。山东省吕剧院党委***、院长孙香兰介绍,近期,《大河开凌》将赴河南郑州等地巡演。从黄河入海处溯流而上,让黄河流域重点城市的观众,欣赏吕剧艺术,感悟黄河下游流域的风土人情。
《大河开凌》在业内曾引发广泛讨论。“其成功之处在于讲清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写出了中国农民的觉悟历程,尤其是主人公的成长,让观众感觉很有说服力。”有专家表示,《大河开凌》的特点是红色题材传奇化、***题材故事化、命题作文形象化。该剧的主人公很好地诠释了“初心”的重要价值。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大河开凌》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写出了人性的高度和信仰的力量。
过去几年,聚焦黄河文化主题,山东充分运用舞台艺术、美术创作、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等方式,加大传播弘扬力度,彰显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舞台艺术创作方面,推出吕剧《大河开凌》、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杂技情景剧《强渡黄河》、儿童剧《一船星光梦》等一批优秀作品,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作为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开幕式演出节目深受好评。
2021年以来,为推动黄河主题舞台艺术创作出精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加强和改进艺术工作组织管理为突破口,健全科学有效的选题策划论证、质量引导管理机制,着力提升艺术创作规范化、体系化、组织化水平,推动艺术创作质量实现新提升。
为强化黄河文化题材挖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建山东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为全省艺术创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同时,出台《山东省舞台艺术创作选题管理办法》,加强黄河等重点选题方向引导,帮助各级科学选题创作。突出重点选题指导,采取多轮次专家研讨、多角度方向论证、多批次深入采风等方式,组织剧作家、导演、青年演员等深入黄河滩区基层采访,确保选题方向正确、角度新颖、表达充分。加强剧本储备,采取委托创作、集体创作、签约创作、招标创作等多种形式,提升剧本创作质量,为今后黄河舞台故事的进一步打磨打下坚实基础。
舞剧《山高水长》演绎黄河故事黄河精神
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记者 王慧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西南部、黄河沿岸的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黄河由南向北流经市区105千米,黄河水面在乌海市境约40平方千米。这里三山环绕、一水中流,在母亲河的哺乳下,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地依据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创作了一批批体现地方特色、弘扬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 舞剧《山高水长》演出剧照
在文艺创作的大河中,舞剧《山高水长》犹如一颗历经千年的黄河石,绽放着独特的魅力。该剧由乌海市乌兰牧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坚持打造本土化剧目前提下,反复修改打磨,四易其稿,逐渐成形,2020年7月成功召开剧本论证会,并完成剧本定稿。
《山高水长》共分4个篇章,分别是“你从远古走来”“你从高山走来”“你从黄河走来”“乌海向你走来”。2020年10月,该剧荣获自治区第三届群星奖。2020年12月,《山高水长》第二个篇章中的“甘德尔来风”群舞荣获首届内蒙古民间舞蹈大赛非专业组“表演金奖”和“创作金奖”。
乌海市乌兰牧骑队长张凯介绍,该舞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运用唯美声光电、纱幕投影、书法诗歌等艺术手段,以极具特色的诗舞乐表演为亮点,融入岩画、四合木、岩羊特别是黄河等元素,形象展示了乌海自然生态的多样性,让观众在音、舞、诗、画、美的高度契合中,领略一幅幅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和新时代、新发展的壮美画卷,形象展示乌海从古至今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
舞剧《山高水长》颂扬了在党的领导下,乌海各族儿女紧跟时代,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历程,展现了生活在这片山河热土上的人们,敬畏自然、传承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为了让《山高水长》更加专业化、细腻化,2022年4月,《山高水长》复排,张凯说:“在复拍中,我们在每一幕连接部分丰富主线人物的情景表演,让细节表现上更鲜明,利用舞台空间调度的把握、舞蹈演员肢体语言的表达与灯光、舞美、音乐相辅相成,达到舞剧的整体性,在丰富观众空间想象的同时与观众产生共鸣。下一步,将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专家进行整体结构改编和进一步提升。去掉之前歌曲而用纯舞蹈形式表达,增加男群舞、三人舞等丰富剧目内容,增加画外音、增加主线人物表达、进行结构调整,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舞剧整体表现的内容。”
寻着黄河的足迹,演绎黄河故事,讲述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舞剧《山高水长》的提档升级,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也让整个故事完整呈现。同时,当地将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传承、延续。2023年5月,舞剧《山高水长》将进行巡演,在加强艺术层面交流的同时,也将黄河文化与黄河精神带到内蒙古各地。
2023年3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用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