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欺凌手抄报内容欺凌现象是对弱者身体和心灵的虐待
帮派欺压、言语威胁、肢体冲突、敲诈逼迫等欺凌形式多样,涉及广泛。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关系中发生不对等的反复语言、肢体行为上的蓄意攻击,对受欺者造成身心伤害。
校园欺凌是教育界难题,亟待解决
美国出台反欺凌法案严惩暴力行为,芬兰推行预防校园欺凌的KiVa项目,日本设立第三方机构调查欺凌行为。
我们的欺凌不在种族和性别而是在言语、精神、身体和网络。
德育对那些“混混”来说最多只管一时,随即重复,因为他们可能有品行问题。
校园欺凌影响孩子发展
性格变化:自卑、受虐、孤僻、无助。
身心健康:受欺者情绪压抑、焦虑、抑郁,出现失眠及自杀意念,长期困扰影响大脑对情感的反应。
学业成绩:因恐惧欺凌和情绪问题,无法安心读书,出现逃学退学。
他们成年后的关系被动,健康不佳。
旁观者行为影响欺凌事件的走向
旁人的冷眼、呐威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纵容校园暴力。
欺凌者飞扬跋扈,长此以往形成暴力思维和冲动个性。
他们有很高的攻击性,甚至成群伙同侵犯,增加校园安全风险。
因此,唤醒旁观者的正义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校园欺凌治理策略
2017年,国家提出治理学校欺凌的四大基本原则。
即坚持教育为先,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保护为要,坚持法治为基。
孩子有权利争取安全的教育环境且不受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视。
1.预防为主,共同参与
学校融入心理辅导,欺凌行为纳入学业考核。
克制冲动,纾解情绪,加强关系指导。
如发现欺凌现象主动上报。
2.法律保障,发挥旁观者作用
重视校园安全问题,需要完善法律体系,提供行动上的依据。
发动旁观者力量,提高反欺凌意识。
3.设置教育培训,学习自我保护
制作反欺凌行动手册,张贴宣传画报;开展情景模拟培训,学习如何自我保护。
联合家长开展反欺凌培训和处理。
4.学校、家庭、医院和社会联合构筑防治体系
学校是最主要的欺凌预防单位。
建立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班主任负责制,权责明确,采取措施惩治霸凌者。
家庭是第二预防单位。
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和关心,识别被欺凌的迹象,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欺凌事件。
医院是重要的治疗单位。
因被欺凌引发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干预,评估健康风险,提供医疗服务。
大众和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者,大众监督校外欺凌,媒体合理报道积极引导,共同构筑欺凌的防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