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故城,有石人一,高二尺许,头戴冠,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坐骑一头白驴,足踏青云,神态自若。后人以此为纪念。又传此石人为汉武帝帝所立,故称汉石人。石人背后有一洞,洞中有一石床,床上有一女子,长发披肩,面容姣好,身穿红衣,双手抱膝,似睡非睡。有人看见此女,说她是仙女下凡,不忍打扰,于是将她安置在此。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美丽的姑娘,便将此洞称为仙女洞。
一: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
白话释义: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我路过南阳,专程拜谒诸葛武侯祠堂,遇到大雨,当天于是就住宿在祠内。夜深我手持蜡烛,细细查看墙壁间过去的先贤们所写的赞美诸葛先生的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的一些文字,我不禁泪如雨下。
这一夜,我整夜未能睡着,坐着等待天亮。等天亮道士来献完茶,道士们拿来了宣纸请我题字,我挥泪挥笔写就,不再计较写得好孬,而是稍稍抒发胸中抑郁。岳飞书写并以此记住此行。
原文: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
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此文出自元朝·丞相脱脱所写的《宋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人物背景: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 *** 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翻译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我路过南阳,专程拜谒诸葛武侯祠堂,遇到大雨,当天于是就住宿在祠内。夜深我手持蜡烛,细细查看墙壁间过去的先贤们所写的赞美诸葛先生的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的一些文字,我不禁泪如雨下。这一夜,我整夜未能睡着,坐着等待天亮。等天亮道士来献完茶,道士们拿来了宣纸请我题字,我挥泪挥笔写就,不再计较写得好孬,而是稍稍抒发胸中抑郁。岳飞书写并以此记住此行。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春秋
本文标题引用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名对,是明代文士游俊撰写的。
《三国志》叙述刘备托孤之日,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所以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准备举兵北上之时,上《前出师表》,既以臣子的礼节,又以长辈的身份告诉刘禅应该如何管理国家,要用什么样的人;您自己要注意些什么事。表中反复说明自己受他父亲知遇之恩,一定会竭尽全力来报答他。最后“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可惜几次北征,有胜有负,有得有失,他自己的精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征时递上的奏折。当时“民穷兵疲”,朝中很多人都不赞成伐魏。诸葛亮在表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说明敌人“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他还从六个方面说明此举之必要。又郑重说明自己完全知道出征非常艰苦,但为了完成先帝的托付,一切都将在所不惜。最后表示:“臣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得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果真不久,星陨五丈原。连最后一息,都回报给“三顾”的知遇之恩。
“三顾茅庐”真有其事吗?陈寿的回答是肯定的。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在肯定的同时,又写明《魏略》和《九州春秋》都说是诸葛亮先去找刘备,感到奇怪。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用很长的篇幅讨论是刘备先去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去找刘备?他认为两种可能都存在,等于没说。接着,他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诸葛亮先去找刘备,因为刘备没重用他所以又回去了。后来刘备醒过来了,才回头去三顾茅庐。
我不同意易先生的观点。因为这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和作风。
《前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不可能在表中说谎话,因为当时离他出山的时间只有十来年,朝中许多大臣都应该记忆犹新。如果刘备前倨后恭,诸葛亮就更不应该在表中提起这桩让刘备难堪的事情。
“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事情应该是可信的。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刘备定下了先取荆州和益州,然后联合孙权抵抗曹操,形成三方鼎立的局面,最后才是“霸业可图,汉室可兴”,为刘备确立了战略目标和战略路线。“隆中对”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在历史上评价很高。
近在《强国社区-文化论坛》上看到,有网友指责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教刘备“三分天下”并为此奋斗一生,是分裂国家的最大的罪魁祸首。这是天大的误解。
“隆中对”最后落实到“霸业可图,汉室可兴”的宗旨。当时东汉政权还存在,诸侯割据已成事实,诸葛亮想效仿管仲,帮刘备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统一中国。后来发展成为三国,并非他的意图。在出师表中,他反复表达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他的目标是要统一中国,既不满足于偏安一隅,更不是为了搞分裂。
诸葛亮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的思想,并身体力行成为这方面的楷模。他自己虽然来不及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但他的精神感召了无数后人,岳飞就是其中之一。
岳飞攻打金兵路过南阳,谒武侯祠,连夜录写了前、后出师表。岳飞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岳飞书写的两表,龙飞凤舞,气势磅礴,胸怀千秋气节,笔走百万雄兵。充分抒发出作者当时胸臆。
绍兴戊午年八月,正是秦桧向金人乞和并多次召回岳飞的时候。在情景交融之际,我们的英雄能不泪下如雨,彻夜难眠?
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忠君爱国”的道德规范,恰恰是几千年来维系华夏一统河山的重要理念。否则,人人都可自立为王,神州大地早已变成四分五裂的欧洲了。
不能低估诸葛亮的形象及其言行在这方面的作用。
二: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译文
“乃”的意思有:1、是,如:失败~成功之母;2、连词,于是。如:因时间仓促,~作罢;3、副词,才,如:唯虚心~能进步;4、文言副词,竟,如:~至如此;5、文言人称代词,你、你的,如:~翁(你的父亲)。
扩展资料
乃的读音:nǎi
引用:宋代·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翻译: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到了官府催缴租税的期限,你们就及早交纳完毕;家中的出入收支,你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三: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
岳飞像
发布/文化影响力
#把最好的南阳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虽出身军伍,但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传世书迹,有《书谢眺诗》、《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等。
据说前几年又发现了一件岳飞手迹,,甚为珍贵。有明代谏臣杨继盛的题款、明代名将史可法和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更让人感慨的是,岳飞、杨继盛、史可法三人均为各时代的民族英雄。
岳飞书法手迹
这幅条屏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虽有岁月的沉垢,但更见古朴之气。上面写道:“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这句话出自于《后汉书·耿弇列传》,是东汉皇帝表扬当时建功立业的大将耿弇的。从字面上来看,书法龙飞凤舞,金钩铁笔,气势磅礴,非常精彩。岳飞当时写下这句话时,应该同样是希望自己的战功也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在这幅书法的左下角,可以清晰地看见“武穆真迹嘉靖二十年椒山杨继盛书”的字样。杨继盛,河北容城人,生性耿直,刚正不阿,以直谏、气节著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弹劾奸臣严嵩“五奸十大罪”,被奉为北京城的城隍。
民族英雄史可法在这幅条屏中的题跋是:
“武穆王,英气冠世,精忠贯日,得其手泽,双字何异,太庙郜鼎,今年曹子丰自礼泉来,携此索跋,闭门静观,不禁神往,况其卷首,椒山先生题字,考椒山生平事迹,忠勇之处不让武穆,此卷可称双忠合璧矣,道隣后学史可法熏沐敬跋”。
史可法特地沐浴敬香,出于对民族英雄岳飞、杨继盛的敬意,写下了这段文字。
条屏的上方,是一段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
“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为南渡诸君子之冠,世少传本,据闻宋鼎革后,元相府购公书者不惜重金搜括无遗,此卷墨迹为分宜家所藏,后归吴中汪氏,近为阁相某公家所得,后嗣凌夷,欲效鹔鹴,求事传观数过,不禁叹为神品”。
图/岳飞书法《还我河山》
图/岳飞书法《书谢眺诗》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岳飞书法《出师表》。
岳飞南阳武侯祠书《出师表》
南阳武侯祠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局部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南阳武侯祠,瞻仰诸葛亮躬耕遗址,并宿于祠内,百感交集,异代相知,挥毫写下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清代士人把这一书法杰作精心雕刻,以供瞻仰,该碑刻现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岳飞在《出师表》书法“跋语”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苏重评价岳飞《出师表》书法:
岳飞书前表最初不到一百字,以行楷书之,稳重健朴,字体大小,笔划粗细均称,写着写着不觉何时变为行草,狂草。似能感受到书者的情绪变化,初时隐约如闻山雨欲来,雨落从远而近,由微至豪,自缓到急,直至万钧之力蓄势待发,一瞬之间倾排下来,淋漓酣畅,豪放而不失规矩。字体大小错落,笔划粗细相间,连笔甚多,或有并排两字,如亲贤臣的“贤臣”,奖帅三军的“帅三”。后面间或狂草行草,一气呵成到文尾。整体速度极急,行气有不可稍停顿之势。一蘸墨后落笔淋漓丰润,但因行笔极速,常现飞白,每写至墨焦而止。由润至焦,由盈至瘦,仿若西方音乐的节奏,大体重复而每小节变化万千。整体形象一致而有雷霆万钧之势,但每字一点一划并未被忽略,字字有力,字字运笔缓急有序,字字结构严谨绝不失其独立性。每字有其独一形象,但又互相呼应,整体配合。布局有如水墨山水画,画面上有相生相让的境界。饶富画趣,有主次,有虚实的对比,墨彩浓淡枯湿有致。试举几个形象活灵活现的字。先帝的“帝”字写成草书时,形象俨如帝皇坐朝的威严。“深入不毛”四字,极形象化,真的如到了荒凉之地。字型特细,笔划特幼。行笔到最后“先帝遗诏”开始,笔划突然变粗,中锋圆浑,字字着力,似心情也要收敛,直至落款收笔。
自王右军《兰亭序》若干不同的笔法的“之”始,书法者都会注意行文中同字的不同笔法处理,《前出师表》正文重复的字很多,如之、帝、臣、也等等,岳飞处理得非常好,同字几无相同。特别提一下“帝”字,正文共有13个帝字,或行或草,或大或小,中竖或短或长,无一雷同,每一个帝字都特耐看,让我反复揣摩细析。
对字与字的连接,岳武穆处理也相当好,如晓畅军事的“畅军”两字连接,临表涕泣的“涕泣”两字连接,当奖帅三军的“当奖”非常自然流畅。这样例子不胜枚举。评论一幅当代书法行草作品,往往要看
法度是草书的生命,草书的源头是东汉的张芝,到唐代颠张醉素又掀 *** ,虽为狂草,字字有法。恕笔者学浅,当代一些顶着大堆名称光环的名家,读他们的草书大作,我只能靠猜和注释。甚至格律平仄全无,还自作诗词自书挂展!读岳飞书前表,无一拙字,无一字逾法,但不失 *** 张扬。武穆王严谨的师法精神是学书者应执守继承的优良传统。
遗憾的是岳飞原作真迹已佚,截至道光、咸丰年间,岳飞墨迹仿本尚在社会上流传,真迹有人珍藏不轻易示人,晚清人袁保恒(袁世凯之父)曾见过岳飞书出师表真迹,他评价:“其挥洒纵横,又如快马入阵”,“英风浩气,轶群绝伦,非忠武天人不能为”。可以想像真迹得多风采逼人!
我认为岳飞的草书出师二表有极高的书法成就,世人皆知岳飞是武将名帅,很少有人对武穆的书法作品,书法水平进行研究 ,岳飞传世书法作品极少,早期还有《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岳飞书出师二表目前只有碑刻版本,原作不知所终。文天祥在评价岳飞书法成就时所说:“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即后世,亦谁能及之”;清雍正时重臣、大学士蒋廷锡在评价岳飞书法成就时亦指出:”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不禁叹为神品”;清重臣彭玉麟在评价岳飞的书法特点时所说:“笔势纵横,飞若惊鸿,矫荐游龙”。岳飞的孙子岳珂说他爷爷书法师承苏体,即研习大学士苏东坡的书体,这是有可能是北宋三苏名气太大,尤其东坡的文章书法更为世人传诵学习,但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书的出师二表所体现的书法气势造诣,已自成一家, *** 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