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指什么时候

2024-05-30 10:49 星座命理

十四五时期是指什么时候?答: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图源:东方IC

对于全球科技创新来说,2022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裁员”成了贯穿全年的主题词,但在经济下滑、股市下跌等带来的负面情绪下,人工智能、双碳、5G、智能终端、即时零售等细分赛道仍然不乏亮点。站在新旧交替的门口,我们请来掌舵科技创新赛道的“选手”们,让他们聊聊新一年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市场的展望,也以此向2023年说一声“Hello”。

#关键词# 终 端

2023年,手机终端市场会否极泰来吗?

IT时报记者 王昕

2022年,对强大的手机终端产业链来说,一定不算是一个好年份。而即将到来的2023年,究竟是“最坏的时代”还是“最好的时代”?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终端事业部总裁、努比亚总裁倪飞选择用“迎接转机、绽放活力”来定义和展望2023年的终端市场。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终端事业部总裁、努比亚总裁倪飞

《IT时报》:

如果用一个词来预测和展望2023年的手机终端市场,您会如何下这个定义?为什么?

倪飞:2023年的手机终端市场会在凛冽寒风中“迎接转机、绽放活力”。

未来一年,虽然当前面临的许多挑战或许会依然存在,但国内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者信心将迎来重要转机,恢复已迎来曙光。另一方面,很多行业机构预测,明年中国手机市场降幅将收窄,这也是行业信心的标志。

当然,凛冽寒风依旧持续,形势依然严峻,但中国手机产业自身的活力与韧性,对技术创新、自主化、高端化的追求,仍然会迸发很多精彩。后5G时代,通信连接需求愈发旺盛,5G技术会持续给消费者和行业客户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所以我相信,中国这个最具创新与活力的市场,仍然会迎来勃勃生机。

《IT时报》:

2022年的经济和产业环境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黑天鹅”来形容,从前三季数据来看,手机市场整体下滑明显,您认为拐点何时会出现?

倪飞:2022年确实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虽然整体市场从数据上来看,不够理想,但依然不乏亮点:高端旗舰市场呈现上扬,屏幕创新、手机形态创新加速商用。所以,创新的、体验好的产品依然有很大机会。

越是逆境、越是要苦练内功,市场永远不会辜负一款好产品。一是要坚持产品创新,提升产品体验。在屏幕创新上,我们从多年前就开始着手做屏下摄像产品,并且持续迭代,目前体验也做得非常成熟。今年中兴Axon 40带来了全新一代柔性屏下摄像技术,刚发布的游戏手机红魔8 Pro也搭载了全球首款屏下式柔性直屏。

二是细分用户市场的精细化运营同样重要。Z时代年轻人更加追求产品性价比和个性化,今年我们努比亚的35mm定制光学系统广受好评,在Z50上全新升级,这是我们基于年轻人影像场景的需求,为他们打造的个性旗舰;而红魔也瞄准电竞细分市场,持续致力于产品技术创新并基于当下用户需求带来标杆级的专业游戏装备。

相信做好这两点,我们仍然能在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中,挖掘出更多机会。

《IT时报》:

在整体萎靡的市场大环境下,高端旗舰手机市场在2022年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态势,是今年整个手机市场最大的亮点。您认为从中国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期待怎样的国产高端旗舰手机?

倪飞:目前消费者对高端机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屏幕、影像和性能几个方面。

首先,高屏占比的全面屏手机依然备受大家追捧。今年的旗舰机,从“刘海”屏到“药丸”屏,屏幕形态的改变是提升屏占比的一种方式,收窄边框也是一种方式。而我们,包括中兴、努比亚、红魔,一直在致力从硬件底层提升屏幕显示体验,所以明年依然会持续深耕屏幕创新。

其次,手机影像体验仍然是各厂商的发力重点。而我们会尽可能避免进入单纯比拼参数的误区,而是围绕用户使用场景,从定制光学、焦段的选择以及计算摄影,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所以中兴Axon旗舰系列,从人文、广角到长焦全焦段采用主摄级配置,满足全场景影像需求;而努比亚最新旗舰持续升级35mm定制光学系统,聚焦人文影像潮流。

另外,手机性能也是用户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当然,我也不认为高端就是持续走高的价格,在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仍能给消费者带去高性价比的旗舰产品。

《IT时报》:

近年来,国产手机厂商纷纷借助芯片等方面的投入构建护城河,这种趋势会成为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关键吗?

倪飞:自研芯片是未来长期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近年各大厂商打造差异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兴手机一直在推动自研芯片的发展,我们打造了业内首个独立安全芯片,用国密级安全认证来守护用户信息安全。如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信息安全也变得至关重要。这是我们用自研芯片保护信息安全,构建差异化用户体验的重要一步。

此外,自研芯片除了在手机上使用,中兴更多应用于移动互联终端产品。去年中兴终端整体出货量超1亿部,50%以上采用自研芯片。

《IT时报》:

以屏幕等为代表的国内产业链强壮度增加,已经逐渐体现出挑战三星、LG等传统海外供应商的优势,产业链国产化的脚步在2023年会继续加大吗?

倪飞:近几年国产器件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在创新与品质上也有不小的飞跃,比如在屏下摄像技术、屏幕创新上,中兴与国内供应商就共同完成了成功的商业化,在这点上我们已经超越了三星。

《IT时报》:

近年来,国产手机出海受到较大影响,2023年,是各品牌扎堆攻击国内市场?还是重新将目光投向海外?

倪飞:未来,海外市场仍具有增长空间,比如非洲市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发展中国家从2/3G向4G切换,发达国家逐步推进5G,这些切换就是未来的增量。

从今年中兴终端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来看,海外市场,尤其在一些区域市场,仍大有可为。上半年,海外手机收入同比增长40%,5G手机和5G FWA(固定无线接入)发货量均同比增长100%。因此,我们仍将坚定推进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聚焦核心价值市场,争取国内、海外双路突破。

#关键词# 5 G

未来,5G核心驱动力看中国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2022年,尽管全球经济疲软,地缘政治也充满不确定性,但是5G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推出了5G商用服务,用户规模也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在中国,2022年是5G规模商用的第三年,5G基站规模和用户规模都居于世界第一,5G To B应用也居于全球领先位置。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吴立东表示,推动5G成为创新平台,推动5G应用从“样板间”(范例式应用)到“商品房”(规模化应用)转变,是整个产业界面临的更为重要的课题,吴立东预测,2023年AR对运营商来说将变成重要的市场。

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吴立东

《IT时报》:如何评价2022年全球5G的发展表现?哪些区域5G发展处于领先位置?

吴立东:2022年全球范围内5G发展还是挺快的,已经有228家运营商推出了5G商用服务。其中,已有35家运营商部署或者推出了5G独立(SA)网络。

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5G签约用户增长了1.1亿户,总数大约达到8.7亿户,预计到2022年底,全球5G签约用户总数将达到10亿户。在不同的地区中,北美和东北亚地区的5G签约渗透率最高,约为35%。

从5G应用层面来看,运营商为消费者推出的最常见的5G服务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固定无线接入(FWA)、游戏和基于AR/VR的服务。

《IT时报》:

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率先推出5G商用服务的国家之一,中国5G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吴立东:从5G基站数量看,中国是全球第一。

最近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5G基站总数达228.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6.2万个,居全球领先地位。从组网方式看,采用的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模式(SA),相比非独立组网模式(NSA),5G SA能更好发挥5G的优势,除了高带宽的特点以外,还能够很好地发挥低时延、广覆盖的特点。

尤其要提的是,中国在5G To B应用拓展方面同样全球领先。5G商用三年多以来,中国的5G典型应用场景已融入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2万个,在多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中国正在成为“未来5G核心需求和新功能研发的关键驱动力”

《IT时报》:

2022年对于爱立信来说特别有意义,是进入中国市场130周年,全程参与了中国从1G到5G的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对于中国市场有着怎样的期待?

吴立东:2022年是爱立信进入中国市场130周年,也连续第五年参与了进博会。爱立信始终专注于“连接”技术的创新,关注用户的需求,致力于用先进的技术、产品与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爱立信希望未来可以继续参加中国的高水平网络建设,用高质量的连接来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

《IT时报》:即将过去的2022年,爱立信在5G创新方面有何亮点?

吴立东:2022年,爱立信在5G技术与应用创新,标准推动、技术验证以及产业生态完善等方面都在稳步前行。

在软、硬件产品层面,我们发布了全新RAN产品及解决方案,致力于让能耗更低、部署更简易,推出了“动态网络切片选择”解决方案,为5G设备提供多个定制网络切片,极大提高用户体验。另外还面向中国市场重磅推出新一代有源无源天线一体化(A+P)无线设备,在不增加天面、不需要铁塔改造的情况下,实现5G Massive MIMO高效部署。

爱立信也与中国信通院(CAICT)签署了关于6G合作的备忘录,并与中国运营商伙伴开始了在6G网络推进方面的合作

《IT时报》:对于2023年以及今后数年全球及中国5G发展有何预判?

吴立东:相比2009年推出的4G,如今5G的签约增长率更快,预计5G将比4G早2年达到10亿签约数

我们预计,到2027年,5G将成为签约用户数最多的移动接入技术。到2028年底,预计全球5G签约数将达到50亿。同样,到2028年底,5G人口覆盖率将达到85%,5G网络将承载约70%的移动流量,成为所有同时期流量增长主要贡献者。

《IT时报》:在5G设备以及5G用例方面,会有哪些突破点?

吴立东:2022年,尽管智能手机市场低迷,但我们看到5G设备出货量仍在努力保持增长。2023年,5G设备型号和芯片组的数量仍将继续增长,支持的功能也将不断丰富。随着更多运营商部署5G SA服务,并引入 NR-DC(双连接)以启用FR2(高频段频谱),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将支持5G SA。

扩展现实(XR)新用例的前景仍然乐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或其他5G调制解调设备。AR对运营商来说将变成重要的市场。随着AR生态系统的发展,AR产生的流量可能会大大超过当前的移动流量预测。

当AR进入大众市场时,运营商将需要采取渐进 *** 来处理流量增长,包括对无线接入网络(RAN)、时间关键型功能和服务使能平台的投入。

#关键词# 即 时 零 售

明年,即时零售成为新风口

IT时报见习记者 沈毅斌

外卖、快递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到如今的平稳期,大众对于快速配送方式也都习以为常。而今年,要说发展势头最猛的行业,即时零售一定是其中之一。足不出户就能“逛遍”三公里之内的商超,让人们品尝到了即买即到的“甜头”。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人们的消费意愿也将逐渐恢复,即时零售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图源:东方IC

《IT时报》:如何看待即时零售市场?

京东到家:即时零售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习惯的消费方式之一。

对于实体零售商,即时零售不仅能拓宽业务覆盖边界,提升门店的坪效和人效,还将顾客转变为数字化用户;对于品牌商,即时零售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出数字化营销和运营生态,实现全渠道经营的降本增效,从而带来更高速的销售增长。对于消费者,1小时内送达,意味着时间的节省,购买效率和体验的提升。目前来看,即时零售的渗透率加速增长,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IT时报》:目前,京东在即时零售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京东到家:京东在即时零售领域算是入行较早,2015年京东上线“京东到家”后,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变革和零售效率提升,打磨和积累坚实的即时零售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仅构建一套完整涵盖履约配送、营销交易、商品管理、用户运营、数字化建设五大方面的一体化即时零售解决方案;在履约配送方面,还联动达达快送,提供全链路的即时零售履约解决方案,深入仓储、拣货、交接等履约的前端难点环节。实现从仓储到骑手再到商家共同提速。

目前,“京东到家”成为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超20万家线下门店入驻,业务覆盖全国超1800个县区市。

其中,百强超市中近九成、前十强中的九家,已经与京东到家达成合作;京东到家自主研发的全渠道数字化解决方案海博系统,近50家超市签约使用,覆盖超4000家商超门店。

《IT时报》:入局企业应该怎么提升即时零售的竞争力?

京东到家:首先要明确的是,即时零售是互联网电商的补充和延展,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各环节,推动线下门店实现基础设施升级和降本增效。其本质还是零售,要提升竞争力就要回归效率和体验两大核心。

效率上,即时零售面对的是,多样的线下多业态门店和复杂的履约环节,其万件级的库存量(SKU),与外卖十几件库存量(SKU)不是一个量级。这就要求即时零售企业将数万个商品数字化,实现最有效的线上选品、汰换,甚至全渠道供应链整合,提升整体供应链中的仓储和拣货效率。

体验上,消费者之所以会选择即时零售,就是享受即需即买即达的便捷购物体验。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将不同商家、品类众多的分散订单进行整合再分配的能力,越快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用户体验越好。

《IT时报》:2023年国内即时零售将会达到怎样的程度?

京东到家:从政策来看,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9月,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及即时零售,肯定其在线上线下渠道趋向深度融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

在众多利好环境的促进下,明年,即时零售将迎来高速的发展时机。预计到2025 年,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规模将突破万亿门槛,达到约1.2万亿元,引领并拉动O2O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

《IT时报》:2023年,京东在即时零售方面有哪些目标和计划?

京东到家:“京东到家”作为数实融合的典型代表,会始终秉承“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的初心和责任,目标是让零售商和品牌商借助开放平台模式,实现即时零售导入,达成全渠道增长,最终提升企业业绩。

#关键词#双 碳

“碳”,成最大指挥棒

IT时报记者 王昕

2022年,我国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统筹部署,双碳目标下的中国已迈入新的时代。

作为能耗大户和减碳主力,企业的发展逻辑也在双碳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施耐德电气就像其驰名百年的绿色商标一样,是全球最早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之一,在全球和中国已有非常多的实践——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29家工厂和物流中心中,已有16家实现“零碳工厂”。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发展部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就“双碳”政策的最近动向,展望了“双碳”政策为行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的深远影响。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发展部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

《IT时报》:您是如何认识“双碳”工作的战略地位的?

熊宜:“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企业应将低碳转型从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作为,抓住重塑核心竞争力的百年机遇。通过对“双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施耐德电气希望帮助企业梳理和研究国家重大政策的动态变化,分析行业动向,并提供策略支持。

《IT时报》:

从“双碳”目标提出以来,2022年,“双碳”具体政策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中,政策面会有怎样的变化?

熊宜:我国“双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加快推动“双碳”实质落地。政策将呈现出三大变化。

变化一:政策高度协同,“碳”成最大指挥棒。“十四五”时期,“双碳”系列政策更具“降碳目标,降碳措施,降碳路径,能源安全”的四方面协同;

变化二:结合实际动态完善,充分发挥约束激励机 *** 用。“双碳”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固定的刚性指标要有一定政策腾挪空间;

变化三:打造“双碳”标准体系,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护航。2022年3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成立,力争制定有能力输出到国际上的标准体系。

《IT时报》:未来一段时间内,哪些行业的“双碳”市场值得关注?

熊宜:双碳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低碳转型都关系着整体目标的实现,每个行业的减排潜力都不容小觑。但是,若想要加快推进减碳,首先还是得关注高碳排放的行业,例如电力、建筑、钢铁、数据中心等行业

在电力行业,中国新能源发展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将成为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重点,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在建筑行业,多项政策文件中都强调了建筑的绿色节能发展,其减排既要以技术手段赋能,又要以管理手段规划。例如,施耐德电气为太古地产位于多个城市的近200万平方米综合项目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每年预计可节约10%〜20%的能源成本。

钢铁行业是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大户,随着工信部等部委的指导政策逐步落地,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正在稳步推进。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近年来行业快速发展,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同时,相关政策对数据中心的能效要求也正不断趋严。因此,数据中心需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保障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符合碳排放标准。例如,施耐德电气依托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小米集团建设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数据中心,使其机房的PUE(电能利用效率)值低至1.31。

《IT时报》:从更广泛的全行业来看,中国企业们准备好了吗?

熊宜:在减碳大势下,各行各业面临着“不绿色,则破产”的市场考验,意识到低碳转型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如今,中国企业正纷纷加快减碳的步伐,积极迈向碳中和。

在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践行绿色发展,把脉“双碳”政策》洞察报告中,调研了来自于建筑、冶金、电力、油气化工、数据中心等十几个主流行业的180位企业代表。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在“双碳”变革中展现出了强烈的憧憬与决心,但同时面临着思路不清、执行不力、效果不达等挑战。其中,约41%的被访企业表示正在积极开展行动,部署 “双碳”战略;但43%的企业表示转型面临压力。

针对以上企业减碳痛点,施耐德电气推出了从顶层规划到落地实施的整体碳中和咨询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用户理清思路并制定可实现的线路图,将减碳目标真正落地。

#关键词# 人 工 智 能

量产,人工智能普惠时代来了

IT时报记者 孙妍

在近10年的航程后,人工智能的大船已经驶入深水区。在这艘巨轮上,AI不断在航程中生产模型,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造体系——从底层的算力、数据、模型,到上层建筑的方案和应用。行业开始形成共识,大模型成为AI的营造法式,AI从专用走向通用,从“手工作坊”走向工业生产线。当标准化支撑商汤70%以上的业务后,AI技术就像搭积木一般组合、复制、推广,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也随之大幅降低。

人工智能进入量产时代,无标准不行业,时代开始呼唤人人用得起的AI。

图源:商汤

《IT时报》:

商汤在人工智能领域走过8年,每一年商汤都会根据行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研究重点,那么未来几年,商汤的目标与挑战是什么?

商汤:近10年来,基于AI模型,人工智能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建造体系。拿商汤来说,已经累计生产出近5万个AI模型,服务于各行各业。除了模型标准化,生产流程也开始标准化。我们先构建人工智能底层基础设施,包括AIDC、AI云、AI工具链等,再往上,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标注、训练,形成一个通用的大模型,而用机器全自动化标注,可以提升效率近600倍。目前,商汤在智慧城市、智慧汽车、智慧商业、智慧生活业务中,70%以上的业务都用到了标准化生产管线,都是用通用大模型生产出小模型

商汤要推动AI行业标准化,如果AI生产成本能大幅下降,我们才能真正进入智能时代,AI才能真正做到普惠,我们才能穿越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周期。

《IT时报》:

商汤在上海临港建成亚洲最大的AI计算中心之一AIDC,能否围绕这一计算中心谈谈商汤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规划?

商汤:早在几年前商汤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2020年,商汤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启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的建设,这一年算力还未爆发,商汤将AI算力新基建和算法开放作为焦点。

2022年WAIC期间,大模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商汤也基于AI大装置发布了一套开箱即用的工业级AI工具链——SenseCore商汤大装置AI云。从工业AI流水线到大模型训练、验证、推理,它都能成倍提高研发效率,基础设施费用就大大降低。SenseCore 商汤大装置AI云将重点赋能自动驾驶、智慧城市、AI for Science及元宇宙等多个应用场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实现普惠AI。

《IT时报》:

2022年上海出台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作为落地上海的企业,商汤在哪些方面助力上海人工智能发展,为人工智能“上海方案”添砖加瓦?

商汤:商汤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的市场环境、产业积累和人才资源,而上海也需要人工智能带来的“头雁效应”。上海为企业提供了国际化的舞台,同时商汤等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本身也会吸引海内外人才、促进产研合作与关键技术突破。得益于上海提供的场景开放与产业协同效应,商汤科技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平台(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 四支柱(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的布局。

在上海徐汇11.4公里的滨江岸线上,有近500家企业入驻,每天有20多万人员通勤,数以万计的游客,如何给如此庞大的水岸赋予城市生命体征?商汤将徐汇滨江的座椅、灯杆、井盖、绿植、草坪、建筑等15大类、70余小类、16000多资产建立档案,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感知变化,主动报告异常事件,从而使城市水岸变得智慧而有温度。

在美丽的滴水湖畔,商汤绝影L4级自动驾驶小巴开启了无人驾驶的试乘。在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一位001号数字人员工“小宁”已经上岗当主播。

8年,商汤已经和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同频共振。当场景成为人工智能第四要素,与数据、算力、算法同等重要之时,商汤能为人工智能上海方案所添彩的是不断实现场景智能的可能性。

记者/ IT时报记者 王昕 钱立富 孙妍

IT时报见习记者 沈毅斌

编辑/ 林斐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点赞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单反是什么意思呢?单反是指什么

属相猴什么时候犯太岁

想见你彩蛋三个版本结局内容是什么?想见你彩蛋什么时候拍的

和珅作为乾隆时期的权臣 和珅为什么忌惮阿桂一个大臣

梨花是指哪个生肖 十二生肖龙是什么花

长庚星和启明星指的是什么星?中国古人称之为长庚星和启明星的其实都是指什么

什么时候出生是水命人?水命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可以超度祭祀堕胎的亡灵?如何超度祭祀堕胎的亡灵

阴森庄园的秘密什么时候出的

属蛇的上等时辰 什么时候是属蛇人的黄金时刻

木命命格解析 木命什么时候出生好

属蛇女几月出生旺夫 蛇女什么时候出生旺夫

1987年属兔什么时候遇到真爱 1987年多大年龄遇到正缘

木命牛的命运 木命牛什么时候出生

古时亚岁是指冬至还是立春,古时候亚岁指的是哪个季节

抽签百合命是什么意思 测子女缘什么时候到来

苹果8什么时候上市?苹果8p什么时候上市

一天什么时候喝水最好?

怎么算财运什么时候出现

八字测什么时候会有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