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蛇大为蟒、蟒大为蚺、蚺大为蛟、蛟大为龙”,在这句话中一共有五种生物,其中蛇、蟒、蚺都是存在的,只不过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蟒和蚺都属于蛇,而且“蟒大”并不是蚺,因为已发现的最大的蟒-网纹蟒(捕获于印尼,体长14.85米,目前在世界纪录大全中)比已发现的最大的亚马逊森蚺(7.5米)显然要大不少,而网纹蟒依然是蟒,没有成为蚺。
除了这三种动物外,蛟和龙都是神话中的生物,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龙和蛟的存在。那么,龙和蛟有什么差异呢?如果自然界中存在一种蛟的原型的话,是什么动物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神话中龙和蛟的差异
蛟是我国神话中的一种生物,从古代书籍的记载看,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蛟。在一些神话故事中,有着这样的描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其中虺是指一种毒蛇,它需要修炼500年才有几率成为蛟,而蛟再经历千年才有可能化为龙。由此可见,蛟和龙并不是一种生物。
不过,从神话中对龙和蛟的描述看,二者长相非常的相似,都有较长的身体、四足、身上都有鳞片覆盖,而且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水中。至于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传说中龙都是有龙角的,但是蛟不一定有角,即便有角的蛟,其角的长度也远小于龙。而且蛟的眼睛上方有突起的肉块交叉,这就是蛟名字的由来,而龙则没有。
除此之外,龙大都是海中的生物,而蛟作为龙的“下位”仅生活在江河湖泊之中,而且根据古籍的描述,蛟也分三六九等,大的蛟生活在大的湖泊之中,小的蛟由于竞争性较差,所以只能待在小河、小湖泊的水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蛟都能在千年之后化龙,因为它们要在海面上经历雷劫才能成功,失败的那些会进入海中成为龙的部下。
当然,蛟在我国的古籍中的记载较多,而且众说纷纭,所以上面只是选择了几个比较多的说法。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想要在已知的生物中找到一模一样的都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现代一些“湖怪”的描述中,也与蛟的描述完全不同。因此,蛟确实是神话中的生物,不过,可能是现实中某一种生物被曲解和谣传的过多之后才出现的一种“生物”。
蛟的原型最可能是什么生物?
在开始我们就说过,蛟是我国神话中独有的生物,因此,它的原型如果存在,那么必然是在我国有分布,甚至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生物。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一下几个关于蛟的描述:
首先在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墨客挥犀》中说:
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 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意思就是蛟的身体像蛇一样,头跟老虎这样的猛兽一样,喜欢栖息在河岸边,会用自己的口水将人缠住拖入水中,吸食人血。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也有一段描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天下大旱。其中的鸣蛇疑似蛟,它很少出水,“四翼”在这里可能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这种动物可能是四肢在身体两侧向外特别的明显。
在我国清代的小说《聊斋志异》也有说到:“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猪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
综合以上的描述,我认为蛟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鳄鱼。首先,鳄鱼虽然是陆生爬行动物,但是它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水中的,很少出水。其次,鳄鱼作为一种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与蛇有一定的相似度。第三,鳄鱼长着一张血盆大口,这符合如老虎这样猛兽头部的描述。第四,经常出没在岸边,偷袭岸边经过的行人,而鳄鱼的捕猎方式就是在岸边的水底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并且鳄鱼作为一种食肉动物,它会吃一切可以得到的食物。第五,鳄鱼的四肢在身体的两侧,而且向外延伸,符合“四翼”的描述。
最后,鳄鱼身上有着坚硬的鳞片覆盖,这一点也符合一些古籍中对蛟的描述,然后再结合我国古代对野生动物一无所知,所以大都是按照野生动物的形态起一些奇怪的名字,比如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等等。所以,蛟的原型极有可能是鳄鱼。
然后,在现存的24种鳄鱼中,在我国野生环境下有分布的鳄鱼只有一种,它就是扬子鳄。扬子鳄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鳄鱼,通过科学的研究发现,扬子鳄的演化史已经有1.5亿年的历史了,而且即便是最近的祖先距今也已经有接近八千万年了。因此,我国古代人见到扬子鳄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次,扬子鳄是鳄鱼中罕见的洞栖型鳄鱼,它们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通常是躲在淡水流域两岸的洞穴之中,晚上才外出捕猎。由于扬子鳄的这个习性,导致了我国古代人很难在白天看到它们,当夜晚看到它们时,由于光线和恐惧的影响,对其形象难免会有夸大。所以,蛟真正的原型应该就是扬子鳄。
总结
如果完全按照古籍中对蛟的描述的话,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古人不会凭空的想象一种神话生物,他们通常会参考一些自己不了解的野生动物,基于这个理论,我认为蛟在自然界中的原型最贴近的就是我国独有且极度濒危的物种-扬子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