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归根结底是有社会属性的,即使在上学时期,本质上同样是处于集体生活中。想要获得更多资源,得到同伴和上级的认可,才能有更多机遇。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自然而然地教育着后代要学会融入集体和与人合作。事实上,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同学,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似乎都过得更为顺利。
可有时候我们或许过度夸大了“合群”的意义,以至于一旦看到内向、不喜欢交际的学生和同事,就认为他们需要改变。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董宇辉老师分享经历,坦言:没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同学聚会
经常上网的家长对董宇辉老师肯定不陌生。新东方在双减之后,业务规模急转直下,老俞在尝试了很多转型方式后,终于压对了这块“宝”。
董宇辉等原本在培训班里讲课的老师,
直接把“带货”这份职业推向了新的“天花板”。既能把知识用生动的形式解释出来,推销的形式又不让人反感。
不少父母甚至直言,只允许学生看新东方的直播。而董老师也很快成为红人,他的年薪可不低。更令人动容的,则是他的成长经历,可谓是种“逆袭”。
出自普通农村家庭的他,能在家里获得的教育资源很有限。上中学时还曾因为英语发音不标准,被同学嘲笑。谁知后来竟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还成为知名教育集团的老师。
不过,在没有“功成名就”之前,董宇辉却是大多数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出人头地”的角色。当代人深知人脉的关键作用,
也公认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的学生更吃得开。而董宇辉坦言:自从上学时,自己基本就没什么朋友;毕业后也很少参加同学聚会。或许是困难的家庭背景,加上喜欢思考的性格,让他显得比多数同龄人更早熟。
别的男生还在贪玩时,他便已经开始思索未来,幼稚的话题很少能吸引他的参与。而这也令他显得跟同学们有点“格格不入”。
董宇辉回忆说,以前曾经参与过集体的聚会,
可是很多同学给他的感觉是:选择露面只是想用夸夸其谈和展现名贵首饰等方式,向别人证明自己。后来他便不再喜欢出席这类聚会,更不期待在“老同学”中寻找人脉。因为他始终认为,机遇是给真正有实力的人,倒不如把精力用在自己身上。
优秀者总有共性,他们对人脉资源的理解,往往更为现实
或许正如黄渤曾经总结的那句话:当你功成名就以后,曾经的“缺点”就会变得不值一提,反而成为榜样。董老师谈及的经历让笔者想起一位高中同学。
学生和班主任对他的印象大多是“冷淡”,可事实是人家考上了985大学,后来还拿到硕博连读资格。
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他,并没有耽误谈朋友和成家,现在事业和家庭都不错。
优秀者或许总有这样的共性,他们对于人脉资源的理解要比普通学生更为现实,很少因外界的人际关系而感动或苦恼。
比如全班同学给班主任准备惊喜,很多人被这样的场景打动得落泪,但这类学霸通常很冷静。同学聚会不轻易参加,或者只跟少数有交集的人聚聚。
实际上这样的原则使得他们把时间都用在了更重要的人和事上,日积月累下来,节省了不少无意义的消耗。
其实即使是老同学相互交往,其中也未必完全是出于友情。如果你毕业多年,就会发现那些教师、医生等职业的人,经常是被主动联络的“香饽饽”。
这是因为大家会认为,教育和医疗方面的难题几乎是家家都可能遇到的。跟这类同学拉近关系,以后多半能有用处。
而当你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和实力时,即使表面上跟很多同学都不错,也很难成为“资源”。圈子不同真的没有必要刻意去制造人气。
【编者寄语】同学关系其实很微妙,有些人志同道合,甚至比亲戚更适合长期交往。但上学时跟毕业后,感觉却不一样。有时因为一点意见上的分歧,也会出现不愉快。
笔者有位同事就因为跟居住国外的老同学,在某个问题上出现很大的差异,甚至还上升到了爱国的话题。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所以,越是经历丰富,往往越重视独处时的提升,不再寄托于外界了。话题:你如何看待董宇辉老师这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