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之于福州,尤如故宫之于北京,西湖之于杭州,是凡来福州之人务必要去的一个旅游胜地,亦是福州的一个标志性风景名胜。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繁华地带,由一大片古建筑群落组成,总面积达127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是一个集园林,名人故居,山水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其格局发轫于晋,形成于唐末,至明清时达到鼎盛。因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而得名。另有一街(南后街)一河(安泰河)一山(乌山)。在这片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池、假山,融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此外,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是千年城市坊巷棋盘格局的遗存地和精雕细琢明清民居建筑群的展示地。其独特的坊巷格局,绝伦的建筑细节,醇厚的历史积淀,密切的涉台联系,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闽台渊源彰显地‘’。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精品,并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录,属于五A级国家旅游景区。2009年6月,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由杨桥路口来到三坊七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韵古香的门楼牌坊。牌坊正上方书有‘’南后街‘’三个鎏金大字,两旁对称的高矮各一对石柱上,正反两面共写有四副楹联。其中一副长联:‘’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此联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三坊七巷的精髓。还有一副是为清末举人王国瑞所作诗中的对句,并为市民广为熟知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
南后街长约1000余米,北起杨桥路,南至澳门路,构成了三坊七巷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南后街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经营品种有福建的各种土特产、名小吃、工艺品、珠宝、字画、餐饮等等。店面装饰五花八门,其风格有的奢华,有的古朴,有的典雅,有的庄重,既有中华古典式,又有西洋港台式,但都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条街是整个三坊七巷的繁华之地,游客如织,人影穿梭。它同时又是整个三坊七巷的一条主轴,沿着这条主轴,三坊七巷分别向两旁幅射。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每一巷,每一坊,如曲径通幽,好象老北京的胡同,弯弯曲曲,幽深莫测。在这些巷道和坊间,座落着各种院落人家。从巷道石板上因踩踏已磨得锃亮的形迹和两旁斑驳陆离的墙面上,让人似乎看到了令人回味的历史投影和不同凡响的历史天空。
走进三坊七巷,徘徊在那些巷道坊间,驻足于那些院落人家,除了有形的古典建筑让你流连忘返,更让你欣喜莫名的是那扑鼻而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以及徐徐向你展现的厚重的文化底蕴。福建简称闽,地处东南一隅,背靠大陆,面向海洋,既有源远流长的中华交化作依托,又有睁眼看世界,接收‘’西气东渐‘’的海外文明的便利条件。而福州作为闽都之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得人杰地灵的眷顾,东西文化交融的先机。从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创海洋丝绸之路开始,这里便成为连接东西文化的起点。清代郑成功收复台湾,这里又成为闽台文化互动的枢纽。近代以来,中国被列强觊觎,进而被瓜分,这里又不断演绎出一幕幕救国救民的史诗和壮举。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左宗棠在马尾创办‘’船政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严复翻译《天演论》,为中国思想界打开了一道沉重的枷锁。林觉民赴义黄花岗,为铲除帝制捐献身躯。因此种种,正如一位福建学者所言:‘’闽都文化,源远流长,其盛如松,其馨若兰……郑和舟师,开洋探世界;禁毒先驱,开眼看世界;船政精英,造舰闯世界;闽商榕侨,开步拼世界‘’。
闽都文化最精华,最直观的表现又莫过于三坊七巷,它可以说是闽都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浓缩版。在三坊七巷,不仅汇集了诸多的文人雅士、志士仁人、政商巨擘、各界名流,而且在那些深宅大院之中,小巷里弄之内,处处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精义和奥妙,你只要细细品味和揣摩,必定会有不菲的收获。历史以来在三坊七巷居住过的政商名人达数百人,举人、进士、状元、官宦、商贾如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近代不少名人,如鸦片战争的林则徐,洋务运动的沈葆桢,思想启蒙的严复,变化维新的林旭,辛亥***的林觉民,女文学家冰心……等等,都曾在此居住过。这些在此居住的名人,有的还繁衍数代,子孙不息,甚至联姻结亲,成为佳话。例如,在宫巷居住过的沈葆桢,沈母是林则徐的六妹,所以他是林则徐的外甥,但他又娶了林家次女林普晴,变成了林家二女婿。从宋朝开始,有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状元郑性之,名儒陈襄等。明清时代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台湾总兵、巡抚、道台等高品阶官员有数十位。所以,这里又可以说是官商云集的风水福地。
三坊七巷居住的官宦有的是外迁而来,但也有不少是本区土生土长的。黄巷4号被人誉为五子登科宅弟,屋主郭阶三的五个儿子全部中举,次子更是进士及弟。文儒坊47号的陈承裘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居然六子科甲,三个举人,三个进士,长子陈宝琛后来更是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象林文忠公的林氏、刘氏、郑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的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三坊七巷,历经干年而不衰,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成为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我想这大概得益于这里浓郁的书香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自古以来,在三坊七巷‘’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朱紫盈门,俊彦比肩,路逢十客九青衿;五凤朝阳,崇儒重教,赢得文化勃兴‘’,这应当就是三坊七巷的魂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