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韵也作“谐韵”、“协韵”。在诗歌、韵文中,有些韵字如果按本音 来读,就会与诗中其他韵脚不和,这就需要改读某音,以使声韵和谐,叶韵因 此得名。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后人在读先秦韵文时,会感到有些地方不押 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些字的读音。
晋代的徐邈、北周的沈重都有过改读之例,而南宋吴域所著的《诗补 音》和《韵补》,标志着叶韵始集大成。
叶音法与后世科学地归纳古韵、构拟古音完全不同,叶韵中的改字往往 是主观的,像《诗经。召南•行露》上下章同是“家”字,朱熹却分别叶音为 “谷”、“空”,为后人所诟病。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根据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韵例、古字的 谐声关系,并借助声训、假借材料,离析《广韵》的韵部,由此得到了先秦时 期的实际韵部,现代汉语音韵学进而据音理、方言、对音等材料构拟出古音, 这才称得上是科学的方法。
不过,叶音说作为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
必要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上古音
中的字音关系、韵部分合,如“下”字叶音
“户”,这两个字在上古时期确实都是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