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完整的传统传承, 勤劳的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生生不息,传递着宝贵的人文精神。今天小北向您介绍几个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
01
抬阁(隆尧县泽畔抬阁)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隆尧县泽畔抬阁流行于河北省隆尧县,它源于元代末年的扛神活动,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泽畔抬阁最初以人扛抬神像,后逐渐演变为扛抬活人化装的神,多表现为两个八人抬阁形式。一般的抬阁床长1.5米、宽1米、高1米。表演时,一演员站立或端坐在抬阁床上,另一演员好似站在其手上或肩上。整个表演充满惊险意味和诙谐幽默风格。泽畔抬阁演员选择极为严格,多在农历腊月由班头挑选十二虚岁以下的少年男女上抬阁,一般一抬阁男女各一。入选演员者全家庆贺,村人羡慕。抬阁所表现的情节以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穿插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关公保皇嫂”、“白蛇与许仙”、“哪吒智斗三太子”、“岳飞与秦桧”等都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内容。
泽畔抬阁以对子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而以马锣领奏,演员服装则根据内容需要选用相应的戏装。按照惯例,逢到龙虎年才能进行抬阁表演。平时抬阁道具均由专人看管,制作工艺保密。
隆尧县泽畔抬阁集戏曲、舞蹈、杂技、美术、音乐等于一体,特色鲜明,造型别致,为河北地区民间艺术及民间风俗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02
桃林坪花脸社火
“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花脸社火是河北省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一种民俗表演。传说八百多年前,井陉县曾有过一场激战,多名将军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这场战斗,精心组织,刻苦排练,以花脸社火形式公开演出,流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资料图
桃林坪花脸社火表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的战斗场面,共有十六回,每回讲述一个故事,一至十五回反映历代名将的战斗经历,第十六回系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所创。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演员的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别出人物身份和故事内容。桃林坪社火演员武艺超群,明代嘉靖年间曾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由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纲护驾社火”。
桃林坪花脸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中人物脸型奇特,服装道具古老,演出队伍庞大,演员具有高超的技艺,这一切使得桃林坪花脸社火成为河北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03
灯会(胜芳灯会)
胜芳花灯源远流长,明初已闻名京津华北一带。它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主要流传于河北霸州地区。
“盂兰盆灯会“又称“中元灯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举行,届时渔民会在水中投放“河灯”,以悼念逝者,追荐亡魂。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活动都在元宵节期间举行,整个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灯会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的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2米、面积60平方米左右,俗称为“鳌山”的灯台,灯台上吊满精选出来的数百种自制花灯。元宵灯会期间,白天有七十多道古老民间花会踩街巡演,戏院书馆、酒肆茶楼等处全天义演。入夜,百姓云集鳌山周围观灯听唱,民间艺人轮流表演,到处喧哗沸腾,一派兴旺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域环境及城市建设的变化,胜芳灯会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
胜芳传统花灯有两千种之多,以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建筑、神佛等题材的作品为主。这些彩灯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习中产生出来的,它们工艺严谨,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方,风格上自成体系,其中一些花灯形式独特,为胜芳所独有,如猪八戒灯有几十张嘴,可以同时张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