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民俗文化,也是东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东乡族群众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热闹非凡。灯会上,人们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场场面壮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共度佳节。东乡族的灯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灯会,热闹非凡。
一、十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优质答案1:
1.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2.彝族——春节期间 *** 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3.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4.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5.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7.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8.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9.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 *** 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0.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优质答案2:
第一 朝鲜族老人节等。
第二 彝族火把节、密枝节、赛衣节等。
第三 阿昌族烧白柴、泼水节等。
4第四 德昂族关门节、开门节等。
第五 侗族斗牛。
第六 土家族摆手舞。
第七 壮族三月三歌圩对山歌、蒸物色糯米饭等。
第八 布依族腊染。
第九 瑶族爬楼。
第十 满族颁金节。
二、谁知道保安族和东乡族有何异同?
优质答案1:
肯定不是一个民族 首先居住地和语言就不一样,保安人以前世居青海同仁保安三庄,所以自称保安人,之后一些历史原因,迁移到了积石山大河家聚居。而东乡族在形成之日,就世居临夏东部山区东乡县,未有较大迁移。再者由于东乡地理封闭,所以保留了相当的中古蒙古语和突厥词汇。东乡族和保安族各操自己的语言,是基本上无法互通的。 再说族源,保安族有可能是蒙古人在同仁地区的驻军。而东乡族的来源就复杂的多,有蒙古驻军、元安西王***失败后四散的部族、中亚工匠(东乡县地名后面带”池“同音的地名,以前皆是工匠聚居地,比如免古池、巴苏池)、波斯和 *** 传教士与商人、 *** 和 *** (唐汪地区的唐姓来源于四川,汪姓来自山西) 文化不一样,东乡族半农半牧,或者经商。而保安族以造刀而闻名。所信仰的 *** 教派也不一样,中国 *** 教派很多都是东乡族人创立的,比如库布忍耶、新教、胡门门宦、北庄门宦;而保安族多信奉嘎得林耶-崖头-高赵家,这是东乡族很少信奉的。东乡族的很多风俗是保安族所没有的,比如结婚唱哈利、打平伙,民间文学也不一样,东乡族有《米拉尕黑》,保安族有《妥勒尕尕》《神马》的故事,完全不一样。
优质答案2:
1.语言文字不同,保安族民族语言为保安语,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
2.饮食文化不同。东乡族主要以小麦、豆子、青稞等面食和洋芋为主食,以牛、羊、鸡、鸭、鱼等为副食。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
优质答案3:
东乡族主要形成于甘肃,而保安族主要形成于青海。东乡自称“萨尔塔”,是波斯语定居民的意思。(也是 *** 的一种自称)一般认为“东乡”和 *** 的自称“东干”也是同一个词,是农民的意思。可以看出,东乡族有着很大的色目人背景。这群色目人在元朝,与蒙古人一起组成军队,接受蒙古语,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定居的民族。
“保安”这个词本来是一个青海的地名,有着地缘基础。保安族基本没有什么色目人成分,基本可以视为信仰 *** 教的蒙古人。而且习俗上受 *** 影响较大。因此二者在服饰等具体方面是不尽相似的。
所可以简单理解为,东乡族是蒙古化的色目人,而保安族则相反。
三、东乡族跟 *** 一样吗?
优质答案1:
不一样。东乡族和 *** 分布地区、语言不一样。 *** 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 *** 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 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
东乡族,他们只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大多数的东乡族都兼通汉语,他们还有一种称谓“撒尔塔”人。信仰 *** 教。
优质答案2:
两个民族大同小异。相似的地方是都是信仰 *** 教,生活习俗相近;生活的主要地方相似,主要生活在西北地区;使用语言以汉语为主。差异在于 *** 人口要比东乡族大得多得多; *** 遍布全国,而东乡族基本生活在西北青海甘肃一带。
优质答案3:
东乡族跟 *** 不一样。
2、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 *** 教逊尼派。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 *** 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
四、东乡族为什么被称为陇上明珠?
东乡族被称为“陇上明珠”,这是因为:
东乡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凸”字形,黄河、洮河、大夏河环县奔流。农林资源丰富,唐汪大接杏、三合枣、河滩桃梨、大红袍花椒、天然地耳、东乡羊肉、洋芋、早酥梨等土特产在省内外享有盛誉。高峡平湖、拱北园林、民俗故居、杏园风光、丹霞地貌、化石遗址等各类旅游资源遍布,形成了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游、红色文化游、寻踪探秘游、宗教文化游等线路,配套修建旅游宾馆、山庄茶园、农家乐,为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商贸洽谈创造了条件。
东乡位居连接兰州、临夏的交通要道,西距临夏州府15公里,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是丝绸古道南路民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大三峡旅游开发板块上的重要节点。境内213国道、折达二级公路、兰临高速交汇其中,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全县已整体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折红二级公路建成后将缩短临夏州到兰州市的距离50公里,集贸市场众多,商贸物流活跃。
五、各个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户,各家只能在家安闲。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后到舞场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纳西族: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
东乡族: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喊声震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人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打得浑身是泥、灰头土脸。无疑,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大显身手,场面壮观有趣。
独龙族:独龙族把过年叫做“卡雀哇”节,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然后,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灯,晚上一起点燃。
朝鲜族:朝鲜族要举行庆祝 *** ,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节日里,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纯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仡佬族: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年节要祭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盘中作为供品。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