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的艺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定是浮世绘了,300余年的时间里,大师林立,佳作辈出,甚至早在19世纪中期就影响到欧洲画坛,不仅影响了如马奈、德加、莫奈、梵·高等艺术大师,而且在西方向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什么是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通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
△ 歌川国芳作品(《三国演义》刮骨疗伤)
浮世绘的艺术,初期只是手绘的作品,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开始是带有装饰性的,盛行于京都和大阪,是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和装饰室内的屏风。在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这些技术成就,代代相传,遂为其后的浮世绘艺术,开导了先路。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和我国的清代相吻合。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作品大量印制,以供需求。从而使肉笔浮世绘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浮世绘版画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后来发展为丹绘和漆绘,用彩笔添入。
真正的套色版画锦绘,在1643—1765年前后出现,此时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浮世绘起源于手绘,由于社会的需求量增大,普通的市民也有购买的需求,版画浮世绘以印刷数量大和价格低廉应运而生,初期的浮世绘包括手绘、木板印刷和手工填色相结合、纯木板印刷三种情况。
是不是所有的日本画都是浮世绘?
在历史的长河里,日本人民创造出极其灿烂的文化艺术,在艺术方面涌现出像狩野派、土佐派、琳派等颇具影响的画派,这些画派都是手绘完成的作品,所不同的是只有浮世绘大都是由木版印刷来完成的,其他画派的手绘作品只能有一幅,而每一版浮世绘一般会印刷很多幅作品,大量的作品也有利于浮世绘的流通推广。
浮世绘画师以狩野派、土佐派出身者居多,这是因为当时这些画派非常显赫,而被这些画派所驱逐、排斥的画师很多都转向浮世绘发展。
△ 手绘美人图(私人收藏)
这是一幅手绘的作品,日本一般叫做肉笔画,绢本,运用墨、黑朱、蛤粉,以及各种粉末状颜色绘制而成,作者一般只画一幅,所以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歌川丰国的作品,是在纸上由多种颜色套版印刷而成,每一种会印刷很多幅。
浮世绘的诞生
明历大火(1657年3月2日)至宝历年间(1751—1763年)的浮世绘以手绘及墨色单色木版画印刷(称为墨折绘)为主。
这个时期以菱川师宣最为著名,元禄时期的菱川师宣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他为日本绘画史打开了新的境界,被尊为“浮世绘之祖”。浮世绘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 菱川师宣黑折绘
到了鸟居清信时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颜色创作的作品开始出现,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红褐色)的称“丹绘”,使用红色的称“红绘”,也有在红色以外又增加两三种颜色的作品,称为“红折绘”。
△ 鸟居清信作品
△ 鸟居清长作品
鸟居清长(1752—1815年)是江户时代六大浮世绘大师之一, 鸟居派的代表画师, 师从鸟居清满。明和四年(1767年)鸟居清长以发表鸟居派传统笔法所画的细判红摺的役者绘作品出道, 安永七年(1778年)左右开始逐渐脱离鸟居派的风格, 受铃木春信作品影响, 再吸收北尾重政画风, 取长补短, 开创了独特的、以写实为基础的美人绘风格。
天明时期(1781—1789年), 鸟居清长成为当时美人绘第一人, 以八头身身材和表现健康生命力的写实风格为特色的“清长风”也正式确立, 清长开始更具风格的作品开发, 以大判方式将美人与美景结合作画, 创作出大量“续绘”作品。
天明七年(1787年)清长继承为鸟居派第四代掌门。为了担起师门重任, 放下让自己名声大噪的美人绘风格作品, 转而回归鸟居派本业的役者绘、看板绘, 将鸟居派经菅得坚实稳定,开创出舞台绘全新样式“出语图”。直至死前一个月, 他仍坚持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鸟居派与歌舞伎业紧密合作,为歌舞伎设计、绘制看板,直至今日,现代歌舞伎的看板仍保有当时流传下来的风格。
△ 奥村政信作品
红绘,是用红颜料代替丹,再加上其他四五色细心分色描绘的方法。漆绘,是在红绘中的头发和衣带的着墨部分掺胶而发出漆一样的光泽,再撒金粉而增添光彩。由于红绘这一名称易与红印绘混同,故普遍将它包括在漆绘中。漆绘创造者,据说是奥村政信。他既是浮世绘师,又是出版商,富于幻想。起初采用西川袖信的画风,制作柔和的墨印和丹绘,1715—1720年间,用漆绘手法制作美人画和演员画,直接推广了这种新方式。比这稍迟而于1730年代出现的浮绘,据说也由政信首创。
明和二年(1765年)至文化三年(1806年),锦绘在此时期诞生。
因为画历(絵暦)在非句诗人及爱好者间十分受欢迎,明和二年开始有了画历交换会的社交活动。应这种大量需求,铃木春信等人以多色印刷法发明了“东锦绘”,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浮世绘文化正式迈入鼎盛期。
星光熠熠:浮世绘鼎盛时期的大师们
△ 铃木春信作品
铃木春信(1725—1770)是江户中期浮世绘大家, 浮世绘的代表人物, 对明和年间的版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宝历十年(1760年), 35岁的铃木春信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浮世绘作品。1765年, 在雕版师、印刷师的协助下, 铃木首次开发出了多版套色技术, 并迅速应用于浮世绘创作中, 发展出全新的“锦绘”形式, 而“锦绘”更成为浮世绘的代表, 为浮世绘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铃木春信习惯采用“见立绘”的构思手法进行创作, 即以前人典故、情诗、画意作为依托来进行新创造, 使其更贴近同时代人的审美情趣。这些作品在迎合当时大众审美意趣的同时, 兼顾了铃木本人对诗意的追求, 将“俗”与“雅”完美融合, 对浮世绘精神层面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直到1770年他去世为止, 铃木春信在他有生之年创作了大约六百多套木版画, 被后人赞誉为“锦绘之祖”。
由于多色印刷法需反复上色,因此开发出印刷时如何标记“见当”(记号之意)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开始采用能够承受多次印刷的高品质纸张,例如以楮为原料的越前奉书纸、伊予柾纸、西野内纸等。另外在产能及成本的考量下,原画师(版下绘师)、雕版师(雕师)、刷版师(刷师,或写做折师)的专业分工体制也在此时期确立。
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
永年间(1772—1780年),北尾重政写实风格的美人画大受好评。胜川春章则将写实风带入称为“役者绘安”的歌舞伎肖像画中。
△ 胜川春章作品
之后著名的喜多川歌麿更以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
喜多川歌麿(1753—1806)原姓北川, 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 与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并称“浮世绘三大家”, 第一位在欧洲受欢迎的日本木版画家。最初, 他师从画家鸟山石燕, 以役者绘为主要类型创作, 在被出版商茑屋重三郎发掘之后, 开始在美人画上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并独创了“大首绘”形式。20岁时, 他所画的书籍封面有“北川丰章”的落款, 29岁才改为歌麿,自此逐步成为浮世绘美人画的第一位代表性画家。
歌麿一生描绘女性, 在描绘人物形象时既遵循日本传统, 又在这些似乎欠缺人性的冷漠表情中注入了爽快利落的优雅, 追求合乎理想和社会风尚的美, 以准确的线条和单纯的色块, 在表现形态的均衡与轮廓美之外,更进一步追求人性的真实和内在的心灵描绘。其作品成为江户市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风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追随者甚众。
△ 喜多川歌麿作品
宽政二年(1790年),幕府施行了称为“改印制度”的印刷品审查制度,开始管制印刷品的内容。宽政七年(1795年),因触犯禁令而被没收家产的出版家茑屋重三郎为了东山再起,与画师东洲斋写乐合作,出版了许多风格独特、笔法夸张的役者绘。虽然一时间造成话题,但毕竟风格过于特异,并未得到广泛回响。同时期最受欢迎的风格是歌川丰国所绘的《役者舞台之姿绘》的歌舞伎全身图系列。而歌川的弟子们也一跃形成浮世绘的最大画派——“歌川派”。
△ 东洲斋写乐作品
宽政六年(1794年), 东洲斋写乐被江户时代中后期著名出版商茑屋重三郎发掘, 活跃于1794年4月至1795年1月,专攻役者绘。在创作了大约140幅作品后忽然不见踪影, 成为史上最神秘浮世绘画师。东洲斋写乐的作品风格独特, 不求逼真再现, 但求印象性的把握, 人物形象鲜明, 带有戏剧式的夸张动态, 具有透视人生与社会的力度。
20世纪初, 德国心理学家尤里乌斯·库尔特将东洲斋写乐介绍为与伦勃朗、鲁本斯并列的三大肖像画家, 而后人更是将其誉为“役者绘的巨擘”。尽管如此, 至今也没有人了解到这位“神隐大师”的准确人生轨迹, 关于他本人的谜团只好留在对他经典作品的赏析中。
△ 歌川丰国作品
歌川丰国(1769—1825)是木雕人形师仓桥五郎卫兵之子, 年少时拜师歌川派创始人歌川丰春, 于天明六年(1786年)开始发表作品, 直至离世前一年。宽正二年(1790年), 歌川丰国为和泉屋市兵卫创作美人绘, 从模仿丰春的风格中脱离, 开始吸收鸟居清长与喜多川歌麿画风, 逐步集大家之长为自身独特的风格。宽正六年(1794年)5月,《役者舞台之姿绘》出版, 受到广泛关注, 此后两年间, 丰国连续发行40多幅, 堪称歌川派合本绘制第一人。而后, 歌川丰国亦为歌川派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 自己也成为江户时期非常具人气、桃李满天下的绘师。
喜多川歌麿死后,美人画的主流转变为渓斋英泉的情色风格。而胜川春章的门生葛饰北斋则在旅行话题盛行的带动下,绘制了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受到葛饰北斋启发,歌川广重也创作了名作《东海道五十三次》《富岳三十六景》。此二人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绘”的风景画风格。
△ 葛饰北斋作品
葛饰北斋(1760—1849年)是举世闻名的浮世绘代表性人物,葛饰派创始人,他的绘画风格对欧洲画坛影响巨大, 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观看方式的启蒙者。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印象派绘画大师都曾临摹过他的作品。
永安七年(1778年),19岁的葛饰北斋拜师胜川春章,开始浮世绘技法学习。第二年以胜川春朗自居,开始发表胜川派风格的役者绘。过程中,斋不断进行技法研究,从狩野派唐绘到西洋绘画技巧,到确立独自的风格。与其他绘师相比,北斋成名甚晚,虽然年老,但其制作热情不减,在九十年的生涯中,留下了三万多幅作品,皆为精品。比如五十多岁创作的代表作《北斋漫画》被后世称为浮世绘版的百科全书,七十多岁出版的《富岳三十六景》中诞生了旷世巨作《神奈川冲浪里》。
△ 歌川广重作品
歌川广重(1797—1858)原名安藤广重,从小就喜欢绘画,15岁时拜师歌川丰广。最初, 广重尝试了当时所有流行的浮世绘,如役者绘、美女画等。在师父去世后,受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启发,开始转而创作风景画。以《东都名胜》为开端,创作了《东海道五十三次》《名胜江户百景》等许著名风景画。广重所描绘的自然景象,笔致秀丽、色彩和谐,展现出典雅而诗意的大自然情景。
在役者绘方面,歌川国贞师承歌川丰国,笔法更具力道。另外,伴随着草双纸(类似现代的漫画书)所引发的传奇小说热潮,歌川国芳等人开始创作描绘武士姿态的“武者绘”。歌川国芳的《水浒传》系列非常受欢迎,在当时的日本引爆了《水浒传》风潮。
△ 歌川国贞作品
△ 歌川国芳作品
歌川国芳(1798—1861年)号一勇斎、朝桜楼,日本江户时代人,是浮世绘歌川派晚期的大师之一。
他出身丝绸染坊家庭,本名井草孙三郎,幼名芳三郎。在帮助父亲料理生意的同时对艺术产生兴趣。先从师歌川国直,后来为版画大师歌川丰国所看中,被收为弟子,1814年出师并取艺名歌川国芳。和歌川派其他画家一样,他开始是创作戏画,但生意不佳,几年后不得不以修理榻榻米为生。后来偶遇歌川国贞,觉得自己的才能其实高过对方,于是刻苦努力,画出的一些武者三联画受到好评。
1827年,歌川国芳开始创作著名的《水浒传》豪杰系列,根据108个梁山好汉的人物性格,生动地描绘出富有个性的典型人物肖像。这些人物形象威武繁复、细腻浓烈、丝丝入扣,格外受人欢迎。他还留下了大量鬼怪画,风格繁复,形象生动。
1830年代早期他工于山水,18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美人绘和武者绘。1842年,在幕府禁止演员、艺妓绘的道德整肃中,歌川国芳被捕而且交了罚款。1850年代后,他的作品质量开始下降,晚年受疾病和忧郁的困扰,1861年死于江户(今东京)。
安政六年(1859年)至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此时期因为受到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或译培里)率领舰队强行打开锁国政策(此事件日本称为“黑船来航”)的冲击,许多人开始对西洋文化产生兴趣,因此发轫于当时开港通商之一的横滨的“横滨绘”开始流行起来。
另一方面,因为幕末至明治维新初期社会动荡的影响,也出现了称为“无残绘”(或写做“无惨绘”)的血腥怪诞风格。这种浮世绘中常有腥风血雨的场面,例如歌川国芳的门徒月冈芳年和落合芳几所创作的《英名二十八众句》。
△ 月冈芳年作品
月冈芳年(1839—1892),又名一魁斋芳年,晚名大苏芳年,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著名浮世绘画家。芳年11岁时入歌川三代国芳门下学习浮世绘,成为由国芳确立的“武者绘”继承者,后来又学习西洋素描、解剖、透视,并将之融入浮世绘创作。晚年他重新归于传统题材“美人画”。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作品曾受到日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江户川乱步的激赏。
明治二十四年(1891)夏,芳年因“狂疾复发”而被送进医院,经一年多治疗,于明治二十五年(1892)六月九日去世。病历诊断记录上写着死因:忧郁狂。
西学东渐下的浮世绘
河锅晓斋等正统狩野派画师也开始创作浮世绘。而后师承河锅晓斋的小林清亲更引入西画式的无轮廓线笔法绘制风景画,此画风被称为“光线画”。
但是由于西学东渐,照相技术传入,浮世绘受到严苛的挑战。虽然很多画师以更精细的笔法绘制浮世绘,但大势所趋,终究无法力抗历史的潮流。
其中,月冈芳年以非常细腻的笔法和西洋画风绘制了许多画报(锦绘新闻)、历史画、风俗画,有“最后の浮世絵师”之称。月冈本人也鼓励门徒多多学习各式画风,因而产生了许多像镝木清方等集插画、传统画大成的画师,浮世绘的技法和风格也得以以不同形式在各类艺术中继续传承下去。
浮世绘题材异常丰富,在300余年的时间里,浮世绘大师们把人物、鸟兽、戏曲、名所、历史,以及妖魔鬼怪等江户时代的那些情欲全部装进了画面,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辉煌,成为最能代表日本绘画的表现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想想浮世绘为什么会有如此影响,三言两语还真是难以说清楚,但当你闭上眼,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块块浓郁的色彩浮现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