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秫秸

2024-09-07 09:17 民俗

在六七十年代,苏北大地种植着大片大片的红高粱。

红高粱分为两种,一种是抱团成穗的,沉甸甸的穗头,高粱米外露,通过秋日阳光的涂染,整个穗头红红的,像一个火把。这种高粱是当时农村人的主食。


另一种高粱,当地人叫它刷帚繆子,它的穗头披散,果实包在紫红色的壳里,外壳坚硬且滑滑的,只能当牲畜的饲料。

这两种高粱的秸秆(我们这里叫秫秸)也完全不同,前者秸秆粗短,后者秸秆细长。虽然两种秸秆都有一定的用处,但是农村人尤其喜欢刷帚繆子的秸秆。

因为这种秸秆无论是颜色、可用度、柔韧度都要比前者强。

因此在这里,我单来说说刷帚繆子秫秸的妙用。


砍下来的刷帚繆子高粱被一排排地平铺在地上,先是由村妇们剪下了刷帚繆子,作为制作刷锅刷帚的原料,接着是剪下秫秸顶部较长的那一节,也就是梃子

剩下的秸秆依然叫秫秸,放在地里一些时日,经过晾晒,红的秫秸被晒得红得发紫,黄的秫秸也没了水分。

这时就用抓钩敲去秫秸疙瘩上的泥土,把秫秸打捆运回家,站立着垛成一堆,以备选用。


秋收秋种一结束,村里的男人女人就忙开了。

女人们把剪下来的梃子抽掉“裤子”(梃子的外皮),按照粗细分扎成捆。

然后开始缝制锅盖,别看她们没有读过几年书,心灵手巧的她们却懂得事先测量好自家锅口的大小,再确定锅盖的半径,然后合理搭配梃子的颜色和粗细,缝制好的梃子锅盖不但圆圆的四平八稳,而且十分美观。


女人们还会用较细一些的梃子缝制八个角的馍盘子编织圆的或方的馍筐子,每一件制作都算得上艺术精品,既实用又耐看。

即使是剪下来的梃子楂儿,也被女人们用绳子串起来当着孩子们的玩具。

男人们则忙着把一棵棵秫秸剁去疙瘩,剥去皮,按颜色和粗细分类扎成一束,让其站立着进一步晾晒。


晾晒结束,男人们就用这些精挑细选的秫秸织成箔,用来晾晒棉花或花生。

用一对红一对黄搭配编织起来的簙当房间里的屏风(即房簙子),显得美观又喜庆。

更有一些专业编织行家,把秫秸用翘刀劈开,刮去内瓤变成秫秸篾子,喷上水用石磙来回碾压,使其更柔韧。


精美的制作开始了,在编织匠的手中,秫秸篾子上下舞动,不到半个时辰,一个篓子或一张席子,一顶席夹子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裁下来较短的秫秸篾子又被他们编织成蝈蝈笼子或小灯笼。这些小物件特受孩子们的喜爱。


走进那时的集市,你会看到市场上摆放着的秫秸篾子编织品琳琅满目,销售量也很大,只是经济效益不高。

最令我感到惊讶的一件秫秸篾子珍品是一张圈席(围着床三面贴墙的席子)。

2018年4月21日,我随《沛县论坛》的网友一起到龙固镇采风,路过安国的“三诸侯广场”,参观了那里的“布衣将相展馆”。展馆里的一件件珍品无不彰显着农耕文化的氛围。

特别是展馆的西墙上悬挂的那张圈席更是引人注目。


圈席是用红黄两种秫秸篾子编织而成,最奇妙的是圈席的上方,编织着“祝福***万寿无疆!”的红字;圈席的左右两侧分别编织着“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两竖行红字;圈席的下方也有一行红字“以粮为纲 抓***促生产”。


要知道圈席上的红字不是用颜色或红漆写上去的,而是用红黄两种秫秸篾子搭配编织成的。

我惊叹,编织这张圈席的师傅该是怎样的一位智者?该是一位怎样的能工巧匠?


这位师傅从设计图案到亲手编织,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不得而知。但从这张圈席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布衣平民的超凡智慧和创造精神!

写这些似乎有点远离了文章的主体,但这的确是我看到那张圈席后的深切感受,借此机会感叹一下。

当然秫秸的用处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相信有人比我知道得还多。

丰沛文化

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 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

69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赞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