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下笔如有神的上一句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吧。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有些人天生就是写作的料,比如我们的主人公王小波。他的文字总是那么有趣,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但是,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甚至可以说是悲剧。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她们分别是李银河、王小波波和胡因梦。这三个女人都是他的红颜知己,但是最后却都没有陪他走到最后。
文|肖复兴
现在,我越发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说法感到怀疑。行万里路,一个人是可以做到的,红军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长征两万五千里,现在交通状况完全现代化,更是不在话下。读万卷书,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了。作为读书的一种口号,这样的说法自然是不错的,但人这一辈子真的有必要去读万卷书吗?
少年时家穷,没有几本书。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书,而且是藏在有玻璃门的书柜里,是我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到的,他父亲是当时北京日报的总
这种读书的虚荣,一直延续了很久。
记得从北大荒插队回北京当老师,是46年前,1974年的春天。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买了一个书架,花了22元,那时我的工资42.5元。那是我的第一个书架。之后便开始渴望有书将书架塞满。
10年之后,1984年,我从平房搬入楼房,买了四个书柜。那时,所有家具都不好买,每种家具都要工业券。说起工业券,现在的年轻人会很陌生,那是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的产物,要买日常家用大一点儿的物品,都需要工业券,越大的物品,需要的工业券数额越多。比如,买当时结婚用的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大衣柜,没有一定数额的工业券是不行的。我想买书柜,但我没有那么多的工业券。
一个拉平板车为顾客送货上门的壮汉,看见我围着书柜“转腰子”,走上前来和我打招呼,问我是不是想买书柜,我说是,就是没有工业券。他把我拉到门外,说他有办法,但每个书柜需要加10元钱。那时候,一个书柜只要60元。我的工资每月从42.5元涨到47元,但四个书柜加上这个加价,一共将近300元,不是个小数目。求书柜心切,我咬咬牙答应了他的加价。过了两天,他真的把四个崭新的书柜送到了我家。
有了四个新书柜,让书把书柜塞满,成了那一阵子的活儿。读书破万卷,对我依然诱惑力颇大。仔细想想,塞满四个书柜的那些新买来的书,至今很多本都是从来没有读过的。读书的虚荣,藏在买书之中,藏在我家的四个书柜之中。
如今,几次搬家,当年买的四个书柜早被淘汰,而变成了十个书柜,买的书、藏的书,与日俱增,显得很有学问,仿佛读了那么多的书,颇像老财主藏粮藏宝一样,心里很满足。读书万卷,依然膨胀着读书的虚荣。
大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读书的理解,和年轻时候不大一样了吧?再加上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不胜其累,便越发对读书万卷产生了怀疑。我不是藏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
便想起曾经看过的田汉话剧《丽人行》,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丽人和一商人同居,开始时,家中的书架上,商人投其所好摆满琳琅满目的书籍,但到了后来,书架上摆满的就都是丽人形形 *** 的高跟鞋了。心里不禁嘲笑自己,和那丽人何其相似,不少书不过也是充当了摆设而已。买书不读,书便没有什么价值。从此开始下决心,一次次处理掉那些无用的书或自己根本不看的书,然后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扔掉,连送人都不值得。
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买书和藏书的过程,就是不断扔书的过程。买书、藏书和扔书并存,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的是我们自己对于书的认知的影子。
现在,我越发相信,读书万卷,只是一个听起来很好听的词汇、一个颇具诱惑力的美梦、一个读书日动人的口号。我仔细清点一下,自己应该算是个读书人吧,但自己读过万卷书吗?没有。那么,为什么要相信这样虚荣的读书诱惑?为什么还要让别人也相信这样虚荣的读书口号呢?
书买来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正经的读书人(刨去藏书家),应该是书越看越少、越看越薄才是。再多的书,能够让你想翻第二遍的,就如同能够让你想见第二遍的好女人一样少。想明白了这一点,贴满家中几面墙的十个书柜里,填鸭一般塞满的那些书,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买来的那些书,不是你的六宫粉黛,不是你的列阵将士,不是你的秘笈珍宝,甚至连你取暖烧火用的柴火垛和如厕的擦 *** 纸都不是,是真真用不了那么多的,需要毫不留情地扔掉。在扔书的过程中,我这样劝解自己: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你不是在丢弃多年的老友和发小儿,也不是抛下结发的老妻或新欢,你只是摒弃那些虚张声势的无用之别名和以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虚妄与虚荣,以及名利之间以文字涂饰的文绉绉的欲望。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单就我来说,这些年扔掉的书比书架上现存的书肯定要多。尽管这样,那些书依然占有我家整整十个书柜。下定决心,坚决扔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书,是为拥挤的家瘦身,为自己的读书正本清源。因为只有扔掉书之后,方才能够水落石出一般彰显出读书的价值和意义。一次次淘汰之后,剩下的那些书,才是与我不离不弃的,显示出它们对于我的作用,是其他书无可取代的;我对它们形影不离,说明了我对它们的感情,是长期的日子中相互依存和彼此镜鉴的结果。这样的书,便如同由日子磨出的足下老茧,不是装点在面孔上的美人痣,为的不是好看,而是走路时有用。
真的,不要再相信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类诱惑我们的诗句和口号。与其做那读万卷书的虚荣乃至虚妄之梦,不如认真地、反复地读少一些甚至只是几本值得你读的好书。罗曼·罗兰说:人这一辈子,真正的朋友,其实就那么几个。也可以说,人这一辈子,真正影响你并对你有帮助的书,一定不是那么虚荣和虚妄的“万卷”,而只要那很少的几本,就足够了。
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