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就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水塘镇水塘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王仕花。王仕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员的初心和使命,谱谱写了新时代的巾帼赞歌。(通讯员:李艳)(通讯员:王仕花)近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水塘镇水塘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王仕花荣获第六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这是该县继2016年、2017年后,第三次获此殊荣。王仕花的家庭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家庭。
一: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一、毛相林
男,汉族,61岁,中***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19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二、旦 正
男,藏族,41岁,群众,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致富带头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驻村干部的宣传下,旦正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他坚决不当贫困户,从思想上改变“等靠要”的想法,在驻村干部的安排下,他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当小工,同时带领乡亲务工,带动贫困群众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他改进工作方式 *** ,充分运用乡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等平台,带领一大批乡亲通过务工实现了脱贫。在他的带领下,恰曲纳村涌现多个争先脱贫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拼搏和辛勤劳动成功实现脱贫致富,为进一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付凡平
女,汉族,48岁,群众,陕西省宜川县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她被称为“黄土地上最倔强的女人”。18岁时,一场大火使她失去双手、容颜被毁,一夜之间失去3位亲人。后又因患胃癌、丈夫意外受伤,让本就潦倒的生活更加艰难。
2015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她搭乘电商扶贫快车,先后创办了“云果飘香”宜川县蒙恩农产品、陕西蒙恩优选电子商务、杨凌蒙恩优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年销售额由50万元增至3500万元。
她致富不忘众乡亲,资助2名残疾贫困学生,建立蒙恩优选扶贫助残平台,创办蒙恩优选智能供应链,优先吸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并帮助乡亲建网店60多个,带动620余名残疾和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四、王传喜
男,汉族,52岁,中***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村委会主任。
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1999年王传喜上任,立志带领乡亲们“拔穷根,摘穷帽”。
他迎难而上,带领党员群众把代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达到30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传喜坚持边发展边用发展成果扶贫,2012年以来,先后建设“印象代村”等6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了党建、科技、资金、人才等多种扶贫办法,帮助200多个村、10000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扶贫总投资超过1亿元。
五、王昭权
男,苗族,50岁,群众,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
王昭权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主动脱贫的意志和助人脱贫的义举,书写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脱贫致富传奇。他克服身体障碍,手脚并用养牛,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
2018年1月,他主动申请“脱贫”并牵头成立村里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乡邻共同把肉牛养殖向周边村寨辐射壮大。目前,全镇养牛专业户已达776户,其中贫困户306户,肉牛存栏2185头,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他乐于“现身说法”,向干部群众分享不等不靠、不争不要、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养殖经验。他的事迹被 *** 成视频在全县365个村展播,有力鼓舞并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参考资料
二: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
目前我国的国家荣誉一共有17个,分别是:两弹一星勋章、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八一勋章、七一勋章、共和国勋章、改革先锋、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艺术家、人民英雄、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脱贫攻坚楷模奖章、特等发明奖。
三:2022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我这个党支部***,
不是给个人当的,而是给老百姓当的。
毛相林最近很忙。先是去外地考察,之后又为落实新的防疫政策而忙碌。
“从去年开始,我们下庄村搞起了乡村旅游,很多农户都开了农家乐、民宿。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今年的总收入还是比去年好。”毛相林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川渝口音,但嗓音很洪亮。
他确实是一名村党支部***,已经当了25年。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既是他生长生活的故乡,也寄托着他念兹在兹的理想。
25年来,他用了7年的时间修路,之后则埋头带领乡亲们脱贫。脱贫路并不比真实的路好修,但他和乡亲们还是修通了。
用手凿出“天路”凡是去过下庄村的人,都对其独特的地貌印象深刻——村庄四面被高山绝壁合围,就像一口井的底部,在没有修通那条“天路”之前,几乎是与世隔绝的。
当时,下庄村共有96户人家、近400名村民,其中300多人没见过电视,100多人没看过电影,100多人从没去过县城。曾经给予村民世代保护的这口“井”,在新的时代将他们困住了。
1997年7月,刚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下定决心:说服村民一起干,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公路来。
当他在群众会上将这个想法提出来时,很多人觉得他疯了:从“井口”到“井底”的垂直高度有1100多米,想上去得先爬后山,绕过108道“之”字拐,再越过三个巨大的山墩子才能彻底翻过山峰,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修公路,简直难于登天。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反反复复地做工作、算经济账,最终说服了村民。为了筹集资金,毛相林将自家房子抵押了出去,他的老母亲也将省吃俭用的700块钱拿了出来。
“如果这时候不冲在前面,不带头,老百姓怎么会服你?”毛相林说。很快,全村筹集了3960元,作为第一笔资金。1997年农历十一月初八,第一批修路村民聚集到悬崖上的“鱼儿溪”畔,在山上安装了 *** 。毛相林一声令下,“天路”正式开凿。
“那时我们没有挖掘机,想借也没地方借,老百姓穷,政府也穷。除了 *** ,我们就是用最简陋的工具,用双手挖、刨……”毛相林回忆道。
·修“天路”时,毛相林用钢钎撬动石块 。(骆勇 / 摄)
在悬崖峭壁上钻炮眼时,村民腰系长绳,整个人悬在空中,钻一个炮眼,放一炮,炸出一个立脚的地方,再钻下一个炮眼。这样一点一点地炸开一处处缺口,形成一个个石礅,缓慢地向前推进。
当时村里无论男女,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修路。由于回村不易,修路的村民经常半个月才回一次家。大家带着工具和干粮来到工地,晚上倚着岩壁席地而卧,为防止睡觉时翻身掉下悬崖,便在腰间拴一根绳子,另一头拴在岩缝的老树根上。一些在县城打工的村民听说家乡在修路,自发回村帮忙,村里老人也主动到工地做饭。
毛相林手上和脚上的血泡破了又磨出来,磨出来又破。他白天翻山越岭,到各个施工点查看情况、解决问题,晚上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
渐渐地,外界开始
50多天后,36岁的黄会元也因同样的事故身亡。
他去世前一天,恰有
2004年初,一条长达8公里的公路终于在悬崖峭壁之间贯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村时,男女老少跟在后面啧啧称奇,其中很多人是平生第一次见到汽车。
“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路修成了,大家都很高兴,但毛相林清楚,修路的最终目的是要脱贫。2005年,他开始发展村集体产业,首先选中了利润较高的漆树。
但毛相林不知道漆树怕高温,当地夏天气温能到40多摄氏度,结果第二年夏天,树苗全部死掉了。
总结教训后,毛相林将目光投向了养蚕业。但由于 *** 不当,蚕吃完桑叶后营养不良,又都死掉了。
2010年,一些村民开始自发养殖山羊,在山地放牧。毛相林考虑到之前的教训,没有号召全村一起上,但随着养殖户越来越多,问题还是一起来了。
“最初只有六七家村民养二三十只山羊,效益不错,于是大家一窝蜂地养,山羊数量一下多了两三倍。”毛相林回忆,“漫山遍野的山羊到处跑,还吃田里的庄稼”。毛相林焦头烂额,最后只得由村里统一安排将山羊全部卖掉。
“那几年,村民经常埋怨我,说好几次听我的话都失败了,闲言碎语也很多。”毛相林说。
经过种种挫折之后,毛相林明白了“修路难,发展更难”的道理。修路可以靠蛮劲,发展却要靠科学。在咨询了县里的农业专家后,2012年,下庄村重新出发,开始种植西瓜、芝麻等农作物。
那一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元。
看到种植经济作物有了成效,毛相林又有了新想法。他请来县里的技术专家,考察下庄村的土质土壤。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很适合种柑橘”。2013年,毛相林率先在自家地里种了10亩柑橘。结果效益很不错。
·2021年1月,毛相林(右三)和下庄村村民对刚采摘回来的柑橘进行分选、装箱。
不久,下庄村的1000亩土地上,有650亩种上了柑橘。
2019年,全村柑橘迎来大丰收,部分村民的年收入达到3万元;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0倍,70%的下庄人都开上了汽车。
“老百姓会记得”
2021年2月,毛相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到北京的***参加了表彰大会。他之前来过北京很多次,却是第一次走进***,而颁奖仪式结束后的一个细节,让他感到很温暖。
“当时 *** ***准备离开会场了,从我面前走过时,他对我微微地笑着,说:‘巫山的毛相林,在基层加油干,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毛相林对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 ***为毛相林颁奖。
随着柑橘产量的不断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也迅速提高,给村民们的分红一年比一年多。一些在外闯荡的年轻人陆续回到家乡,进入村里的柑橘公司上班,每月的保底工资能达到3000元。
“2023年,我们马上就要开通一条新公路了。”毛相林兴奋地对
下庄村的第一条公路修了7年,第二条公路只修了两年,而且是之前的两倍宽。谈起现在的施工条件,毛相林感慨万千:“跟当年比,真是天翻地覆。当年我们是靠双手,现在都是靠机器;过去一年只能修一公里的路,现在一年修10公里、20公里都行;过去我们村得出动100多人修路,现在只要三四十人就够了;过去路两旁的垃圾没人清理,现在我们雇了专门的保洁队,环境卫生搞得相当好……”
目前在外地打工的下庄村民还有100来人,毛相林希望,随着下庄村的发展,更多年轻人能回来创业、搞建设。他记得1997年时,全村只有3名高中生、1名中专生,现在光是大学毕业生就有29人。
毛相林曾说,他理解的下庄精神是“不怕死,死不怕”。事实上,下庄精神的背后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我这个党支部***,不是给个人当的,而是给老百姓当的。如果大家有怨言,说明我做得还不够好。其实,只要党员干部做了一点好事,老百姓就能记住,就会信任你、拥护你!”毛相林说,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耐心”是多么重要。
“当干部就要有耐心,做任何事必须有始有终。虽然我们走过弯路,大部分群众还是理解的,因为他们知道我带领大家致富的心是好的。但对我来说,光有一颗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有知识才能把事情办成。”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