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仙居正式立县,初名乐安,属临海郡。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县名为仙居。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台州市西部,县境北靠天台县,东临黄岩区,南邻永嘉县,西接缙云县。迎晖门位于仙居县城门的东门,是仙居县城遗留的古建筑之一。仙居县建成于唐朝上元二年(675),当时的城墙是用泥土夯成的,全城周长3里左右,东西长1.2里。至宋宣和间,在旧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并设东西南三门,门上冠楼。
至南宋,仙居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淳熙八年(1182),理学大师朱熹两次到仙居,史称“晦翁传道江南而台特盛”。因此,在南宋153年间,仙居科举鼎盛。自唐至清,仙居县217名进士中,仅南宋一朝就占了180名(文进士76人,武进士104人),科举盛,人才出。南宋时仙居县涌现了一批享有“一国之望”的人物:南宋初年名臣龙图阁直学士吴芾、诤诤谏臣郭磊卿、户部侍郎郑雄飞、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作者陈仁玉及南宋末年丞相吴坚等。由于朱熹来仙居传书讲经,东门迎晖门东南方的福应山上建有朱文公祠,为纪念理学大师朱熹曾二次来仙居讲学而建的。朱熹不仅自己来仙居讲学,还送儿子来仙居学习,曾写下了一首题为《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仙居城区的南峰山,矗立于县城东侧的永安溪畔,山上的南峰塔,与安洲塔、福应塔形成三塔鼎立之势,相传三塔为风水塔。从迎晖门到南峰山大概三里地左右,南峰山因“一峰南立”得名。《光绪仙居县志》称,“其巅四面轩舒,山水环拥,为邑人游览之最,有题咏甚盛”。在宋代的时候,便有绍熈间进士张次贤,与提举陈庸、安抚郭晞宗等玩月南峰,并留下了“秋风载酒,依孤岳以踌躇;兰友摩肩,俯长流而慷慨。呜呼!美人不再,佳会难逄。聊赋短章,用抒遐绪”的感慨。
到了明代,倭寇屡犯县城,时任县令姚本崇奏请批准,耗银十万两改建土城为石城,明嘉靖丙辰开始筑石城,拓城西地五里,广三丈,高四丈,垒石为之,三十丈立一铺,五十丈立一台,列五门,门上有楼,下为斗门,以便民。仙居石城城门,东门日:迎晖,楼曰:启明,南门日:来熏,楼曰:宣泽,西门日:庆丰,、楼日:惕庚,北门曰:拱辰,楼日:思荩,小南门曰:省耕,无楼。抗倭胜利后,宦门名士应存鲁,慷慨解囊,捐款数千金,独立承担修缮迎晖门。
仙居城的发展和修繕,为文人来仙居雅游创造了条件,史有西门张堂赏与吴时来等人的雅游(详见张堂赏《和吴寤斋中丞见示南峯雅会之作》),后又有县令“陈起龙、萧鸣盛輙于此际置酒,与文士酣饮其中。溪中制画舫十数,箫鼓杂奏,或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衔杯眺之,以为娱人”,事实上,这种文人的吟咏聚会曾一直延续到了清嘉庆、咸丰年间,以致于使得当时的朱华(朱松涧)等人的聚会无端多了吊古之思(详见朱华《山人余事草》)。
如今仙居城只剩下迎晖门,其余四门尽毁。现在的迎晖门三字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写,烟霞第一城为清亁隆年间时任仙居知县的何树萼所写,最上面的启明楼三字,则据说是元代仙居文人柯九思的笔迹。
迎晖门的南面是永安溪,是古时仙居的黄金水道,是仙居对外交流的主要运输通道。史载,永安溪运输最繁忙时期,木船达七百多艘,竹筏达三百多张。来自沿海的食盐等货品物产溯灵江而上,进入仙居后沿永安溪至皤滩,再由皤滩陆路经苍岭转销至浙、赣、皖、湘等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桐油、瓷器等货物则由陆路经苍岭抵达皤滩后,装船起运到临海、椒江等地,再经海船销往宁波、上海等大城市。除去像皤滩一样的大埠头外,永安溪的各大小支流上也到处是小埠头。永安溪成为台州沿海与内陆的交通大动脉。而古时迎晖门下各邻县商旅往来,文人墨客登楼雅会,呈现出一片繁荣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