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语言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可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服饰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服饰大量的使用了手工刺绣,一件衣服由好几部分组成,不同的部位绣有不同的花纹。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后汉书·南蛮传》中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诗人杜甫还留下了“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 苗族百鸟衣,由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而成,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苗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头帕是一种服饰方式,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其谚语有“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之说。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
艺术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但为了体现不同地区“芦笙舞”的差异和特色,人们只好又在“芦笙舞”前冠以地区名称加以区分。因此,就出现了“广西融水芦笙舞”、“贵州黔东南芦笙舞”、“贵州花溪芦笙舞”等众多的“芦笙舞”形式。
刺绣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饮食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