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糕妈讲了娃为啥会调皮捣蛋,很多妈妈都来留言问,自己家娃“一天到晚不停捣乱、大喊大叫是不是多动症?”“不能安静地坐上一分钟,手总是不停抠来抠去是不是多动症?”……
家里有个一刻都停不下来的娃,家长们不单管得身体累,更是操心——这么动来动去,集中不了注意力,以后上学怎么办,成绩跟得上去吗?
既然是大家关心的,糕妈就要好好讲讲了。
的确,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并不低(有报道称大概在5%左右,即每20个孩子就有1个是多动症),它也确实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疾病之一 ,但生活中这个词很多时候是被滥用了。
为啥这么说呢?给大家讲个搞笑的事情就明白了:
曾有调查表明,在被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中,8月出生的娃比9月出生的娃患病率高了60%。
这是为啥呢?原因很简单, 9月1号是开学日,9月之后出生的娃只能等到下一年上学,就成了班上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就会乖巧得多;而8月出生的娃是全班最小的,学习跟不上,玩性也大,当然容易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多动症”了。
也就是说,很多小孩被误诊为“多动症”,其实只是因为年纪太小!据报道,美国每年可能有约1百万的儿童被误诊成多动症 。
还有些家长,内心无法接受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甩锅给“多动症”。而另一些家长呢,说自己孩子有“多动症”其实并不是担忧,只是想秀一下自己娃有多活泼而已。但这样随随便便给娃贴上疾病标签,是不利于宝宝身心发展的。
所以,“多动”≠“多动症”,大家在用“多动症”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啊!
很多家长就说了,是不是多动症不应该是由专业医生诊断的吗?为啥误诊率会这么高?
这是因为,多动症虽然是一种病,但并没有明确的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医生下诊断时,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反馈(而这些反馈都有局限性,可能没那么客观)。
但有几点是可以明确的,多动症最大的特点是:
多动冲动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
这里先要划个重点——不同年龄的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对照自家娃的年龄大概看看☟
▲2岁以下以无意识的注意为主
所以啊,如果宝宝年龄还小,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是很正常的哦。真正的多动症儿童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这样的:
注意力不集中(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学习时不注意细节,经常粗心犯错;不管做什么(玩游戏、吃饭等),都比别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不愿意聆听,即使没有分心也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无法完成简单的指示(不是因为耍脾气故意不做,也不是因为没有理解任务不会做),比如让他去鞋架拿双拖鞋过来,他刚迈步就忘了自己要干啥;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比如整理玩具、收拾屋子等;常常逃避、不愿意做需要精力的工作,比如写作业、做家务等;经常丢东西,比如玩具、橡皮、课本等;很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而分心;经常忘事儿,比如跟小朋友约好要见面、答应了帮忙拿东西结果却忘了等。
多动/冲动(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经常动个不停,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上课时会擅自离开座位;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过度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无法参加安静的活动,比如听故事、读绘本、搭积木等;比其他孩子更加“精力旺盛”,就像有个马达一样,一刻不停地动来动去;话多得不正常;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无法等别人说完就抢话;无法耐心排队;会突然打断其他小伙伴的活动,比如在别人做游戏时突然过去打断,或者突然拿走别人正在玩的玩具。
光具备这两点还不够,在诊断多动症时还要满足以下几点:
在12岁前出现症状,达到了与
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且症状持续存在
至少6个月;症状出现是
不分场合的(至少出现在2个不同环境下),不管在学校、在家还是在户外玩耍,都会有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症状
严重影响(中度以上)了学业和社交;
排除其他疾病(如甲亢、焦虑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等)。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心里多少有些底了。
如果一个3岁宝宝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环境影响,宝宝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吃饭时动来动去,那也不是多动症。
如果前面讲的几个条件全都符合,高度怀疑娃确实有多动症,那就应该及时找一个靠谱的、有经验的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来帮你的宝宝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了多动症,就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行为治疗和(或者)药物治疗。
讲了那么多,糕妈无非是想要跟大家强调:多动 ≠ 多动症。那如果宝宝确实不是多动症,只是好动怎么办呢?
1.让宝宝多做消耗精力的户外活动
首先要明确,儿童活泼好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宝宝精力太旺盛,就让他多做些消耗精力的户外活动,比如爬山、骑车、踢球等运动。
2、弄清宝宝真正的喜好
如果宝宝在做某件事时注意力不集中,要先弄清楚他到底是注意力缺陷,还是只是对现在正在做的事不感兴趣,多找找宝宝的喜好。比如你给宝宝读诗词时他没啥兴趣、不想听,但也许你陪他玩积木他就能玩一下午呢!
3.放下手机,高质量的陪伴
我们之前讲过,在陪娃的时候,爸妈的注意力会影响宝宝的注意力,所以在陪娃时,父母自己也要放下手机,专注陪娃别走神哦。
在宝宝自己玩的时候,也不要一会儿喂水、一会儿问问题去打断他,这样反而会破坏宝宝的专注力。
另外,陪娃一起做安静活动时,也可以放一些舒缓的、安静的音乐,帮宝宝放松下来哦。
最后,糕妈还是要再跟大家强调,多动≠多动症,我们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请对宝宝宽容一点,给宝宝一点时间,给宝宝一点耐心,等他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