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甲A球员王安治身上最醒目的两张标签,一个是那头在本土球员当中少见的飘逸的长发,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身份。20年后,头发已经短得不能再短了的王安治,身上的标签变成了中国U17女足国家队主教练。在他带队参加的U17女足世界杯C组首轮小组赛中,球队2比1战胜上届世界杯亚军墨西哥队,朝着他“期待代表亚洲取得好成绩”的目标,迈出了相当坚实的一步。
曾经用一个又一个“想不到”在中国职业足坛上留下了自己印记的王安治,在这次的U17女足世界杯赛上,会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想不到”的惊喜吗?
非典型“学院派球员”
2003年4月,第一次成为国脚的王安治在接受采访时,给自己的定位是“动脑子踢球的学院派球员”。
在大学生堪称凤毛麟角的时期,王安治不是第一个从大学生“转行”踢职业足球联赛的球员,但肯定是“成就”最高的一个,因为他不但在当时的甲A劲旅四川队坐稳了主力位置,还入选了荷兰主帅哈恩执教的那支中国男足国家队,完成了从“踢野球”到“进国家队”的逆袭。
因为喜欢踢球,王安治很小便进入北京西城区体校接受足球训练,并且在六年级的时候转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一边学习一边踢球。1996年,王安治从人大附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为一名正儿八经的大学生,然而就在他准备一门心思读书并且把踢球当成爱好的时候,意外地入选了备战全运会的北京青年足球队。就这样,只在中国人民大学上了半年课的王安治在19岁的时候,为了一直都在自己心里的那个足球梦想,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足球训练。
或许因为“起步”太晚,1998年,当王安治效力的北京威克瑞青年队被北京国安整体收购之后,同队的邵佳一、徐云龙、杨濮和田野等队友都被国安相中,而没能进入国安“法眼”的他,只能去了甲B球队北京宽利,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踢不上主力,这也让他动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2000年,从北京宽利转会去了四川全兴队的“南漂”王安治,遇到了自己职业球员生涯的又一位“贵人”米罗西,并迅速成为了球队主力。虽然后来自称“学院派球员”多少有些开玩笑的成分,但王安治承认,从小学到大学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于他的个性和价值观,甚至对足球的理解和选择踢球的方式,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正是那段经历让他“懂得如何用脑子去踢球”。
“欧化”的本土教练
与墨西哥队的比赛进行到下半场第45分钟,刚刚同时替补上场的两名中国U17女足队员葛钰和余星悦完成连线,由前者直塞助攻后者在禁区内破门,将比分改写为2比0,基本锁定了胜局mdash;mdash;对于王安治这次神来之笔的换人,无论球迷还是业内人士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一个字:牛!
结束了在成都和重庆的闯荡之后,回到北京的“球员王安治”逐渐淡出了外界的视野,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心想要从“学院派球员”转型“学院派教练”的他,开始了自己的“修炼”之路,并且在参加U17女足世界杯的这支中国队身上,打上了属于自己执教风格的烙印。
王安治坦言,作为职业球员,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位教练都是外教。“真正教会我怎么踢球的是米罗西,他也让我知道怎么做一名职业球员;霍顿则让我明白了战术纪律以及各个位置的技术要求,怎么才能去打好比赛;再加上后来的皮特,他们让我成为一名重视战术、讲究纪律的现代足球队员。我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灵性的队员,但是我有身体和速度,有很好的战术理解力和纪律执行力,欧洲教练讲究整体配合和战术素养,这些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小“踢着玩”的王安治,“没想到”能走上足球这条路;考上了大学的王安治,“没想到”会弃“文”从“武”,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半路出家的王安治,“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上国家队战袍,更“没想到”原本没有机会的这支U17中国女足,在朝鲜队退赛之后,意外地获得了参加世界杯的机会;更“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站到世界杯赛的舞台上,圆了那个曾经以为破灭了的世界杯梦想。首战开门红,对同样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王安治来讲,最大的收获无疑便是信心和经验:“有些东西你再怎么去想去准备,都不如真正经历过一次。这是队伍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出现紧张情绪很正常。我们拼劲很足,精神面貌很好,发扬继承了铿锵玫瑰精神,但是在技战术方面的发挥并没有达到预期。我们会总结,更好地备战后面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