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卡塔尔世界杯开幕不足40天时,国际足联宣布将向世界杯参赛球员所在的俱乐部发放补贴,补贴总额达到2.09亿美元。
补贴是按球员代表国家队征战世界杯的时长,以天为单位统计结算,每名球员每天将为自己的俱乐部带来1万美元左右的补贴。参加小组赛的每一位球员预计共可为所属俱乐部带来18万美元左右的补贴。如果球员所在国家队晋级到16强,则俱乐部可以凭借该名球员获得约22万美元的补偿。以此类推,决赛两支队伍的每一名球员可以为各自俱乐部带来37万美元的补偿。
这项“俱乐部受益计划”创建于2008年。当时,正是“FIFA病毒”肆虐之时。俱乐部对国家队无偿征召麾下的球员参加国际足联赛事苦不堪言,不仅在工时上遭受损失,球员的伤损等也要俱乐部承担,俱乐部就称之为“FIFA病毒”。所谓“病毒”,就有要防着的意思,俱乐部与国家队斗智斗勇,躲避“徭役”之苦。
世纪之交,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世界杯等国际足联赛事真正迈入全球化时代。国际足联正是大干一场、大把赚钱之际,有动力也有能力来解决这个矛盾。对俱乐部的补贴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此后,补贴届届水涨船高,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补贴总额为4000万美元,2014年巴西世界杯时提升至7000万美元,2018俄罗斯世界杯时一举达到2.09亿美元。本届世界杯因遭遇疫情,这些补贴对普遍陷入财务困境的俱乐部弥足珍贵。也化解了疫情期间预选赛举办中俱乐部与国家队的紧张关系。
国际足联有强制性从俱乐部征调球员的权力,但一味地使用权力硬推,效果不一定好。补贴制度理顺了球员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实际上是共享经济的一种。球员的所有权是俱乐部,在被国际足联征用期间,使用权转移到国家队,国际足联为每名球员每天支付1万美元的使用费,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球员在俱乐部的平均日薪,是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价格。
市场问题还是应该回归市场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