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至今仍然闪耀着辉煌的光芒。有人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道出了孟子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真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他身世坎坷,曾历尽辛劳和苦难。然而,他却能够忍受磨难的洗礼,不负人生之责,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他的孜孜以求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道德的楷模和智慧的源泉。然而,当他的晚年来临时,他已经赢得了尊重和安定的生活。他的智慧和谆谆教诲让人们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孟子的一生,展示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勇敢面对困境,不断追求进步,在安乐中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到元朝被追封为“亚圣”。孟子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我书写的这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并被列为我国十大传世经典古文之一,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
本文虽然仅有短短143个字,但却是一篇镕古铸今、论据充分、说理透彻、无懈可击的说理散文,可谓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本文开篇就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列举了六位有着不同身世、不同经历、遭受过多种磨难而终于事业有成并担当大任之人的典型事例,说明忧患可以催人奋进,磨难可以教人立志,并终有所成。
从第二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开始,论述更为精彩,可谓步步深入。作者以其大气磅礴、不容置辩的逻辑论证和排比论证,深刻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两个不同侧面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颠扑不破的结论。
这种忧患意识不断传承、发展,便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如今,这种忧患意识已经形成我们党和国家的共识,但还应该不断增强,使人民牢固树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的观念,警钟长鸣,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防微杜渐,这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只有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这也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必然要求。
基于此,我觉得如今宣传孟子这篇散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书写它的初衷。
这幅书法用四尺仿古描龙宣纸书写。
——武锋(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