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作为一种轻刑手段,旨在给予犯罪分子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并非所有犯罪行为都适用于缓刑。在某些情况下,法庭可能决定不予以缓刑,以更严厉的惩罚犯罪者并保护社会安全。几种主要情形不能适用缓刑包括重大犯罪、累犯、对未成年人犯罪、犯罪后未改悔等。首先,对于犯罪严重性极高的罪行,如谋杀、恐怖主义等,法庭通常会选择剥夺其自由,以示惩戒和保护社会。其次,累犯表示被告已经多次犯罪,对于这类犯罪分子,法庭不太可能相信他们能真正改过自新。再者,对于犯罪分子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情况,法庭往往会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和权益,因此不适用缓刑。此外,犯罪后未真正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以及对受害人缺乏悔过之心也是不适用缓刑的重要因素。
这两天,有个开设赌场的朋友,犯罪金额也不大,抽头渔利三万元,刚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
这个朋友没有前科劣迹,案件也没有特殊情况,公安、检察院、法院阶段认罪认罚,非常配合,社区评估也通过了。按照法律规定,判处缓刑完全没问题。朋友问我,为什么就是判不了缓刑呢?
实际上,我也很困惑。
记得前几年扫黑除恶的时候,自己也处理过不少类似的案件,当时像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非法拘禁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开设赌场罪九类案件,一般都从严从重处理,不会判处缓刑。但当时的大环境在那,法官没有多少自主决定权。扫黑除恶之后,公检法又来了个教育整顿,法官怕担责任,判决上更加保守了,也导致检法两家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放开手脚。现在时过境迁,法官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对罪犯网开一面?
其实,全国范围来说,每个地区判罚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地方某类犯罪正在开展严厉打击活动,法官自然要顺应大环境,严肃处理相关犯罪活动。再比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量刑规范化标准,对不同犯罪设置了不同的处罚标准,这是由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司法环境决定的。
我朋友的这个案件,在当地不算什么,他们那每年都会有很多因开设赌场被判刑的。虽然看起来符合适用缓刑的条件,但只要抽头渔利达到三万元,当地法院都不允许判处缓刑。这事儿我也觉得莫名奇妙,教育为主,改造为辅,刑事处罚从来不是目的,干嘛非要把人送进监狱接受一番改造,在外面让他接受党和人民的教育,不也同样能达到效果吗?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总得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法律既然允许适用缓刑,偏偏弃而不用,那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朋友的问题让我沉思良久,想来法官也是无能为力,毕竟扫黑除恶和教育整顿余威尚在,案件处理也不是法官一人能够决定的。我给朋友解释一番之后,他也只能悻悻而去。
事后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社会就是这么光怪陆离,只能说朋友是误入歧途,如今自然要承担后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