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看一个人的心性要看他得意失意时,看一个人的人品要看他大喜大怒时。诸葛亮虽然相人能力不及刘备,确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满意的接班人。
“勿中诸葛亮奸计矣!”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常以鬼神莫测的计谋取胜,这句话也常常出现在敌人的口中,说话之人或是咬牙切齿,或是懊悔不已。而这次,此句出现在了姜维首次出场后的台词中。
不打不相识的师徒
此时姜维正是少年将军,意气风发,无论是谋算对上孔明,还是临阵遇到赵云都毫不胆怯。
三国争斗已经到了后期,人才凋零,各方势力中的名将名士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能力上都比先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时文武双全的姜维就仿佛是一泓清泉注入了蜀汉干涸的土地。
姜维年少丧父,侍母至孝,崇拜儒家大师郑玄。天水一战后,姜维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诸葛孔明,演义中诸葛亮设计使他被猜忌,也为他的降蜀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拜大将军,为继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最终即使在后主刘禅投降后,姜维仍志存光复,假意投降,为答诸葛亮知遇之恩,为蜀汉拼尽自己的全部。
这一句是姜维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这一次的不打不相识到最后的生死相随,姜维终于还是拜服在诸葛亮的谋略和人品中,倾尽自己的余生,走上了和他一样的“为答知遇之恩,兴复汉室”的不归路。
姜维遇丞相
“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
《收姜维》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占了一集的戏份,姜维的“首秀”是在天水郡一举将运筹帷幄的诸葛丞相击退。而他在两军阵前的一句话也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位平凡的人物:
姜维识破孔明赚城之计后,在城下埋伏,阵前遇到赵云时,挺枪跃马道:“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这句话在演义原文中并非如此,但此处的修改个人认为极好。
赵云对阵姜维
两军阵前对战,通常都是先声夺人,或是大怒以壮己威,语气都不会很好,如张飞一般的急性子,骂阵也是常有的事。但此处姜维已知赵云名号,却用了一句“老将军”立时显出了人品,既有对沙场前辈的敬重,也彰显了年少将军的胆气。
因此天水一战后,姜维同时收获了诸葛亮和赵云的双份认可,无论是从谋略上,武艺上还是人品方面,都是一个合格的大将人选。果然,到了最后,他也确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蜀汉的外事军治。
影视剧中姜维绝技“空手接白刃”
“今日至此,尤为速也”
邓艾偷过阴平,后主举城而降,这时的姜维正在剑阁对战钟会,全力御敌,闻此“大惊失语”,众将的“全力死战”也无处安置。
此时姜维或许意识到了,他和诸葛亮全力捍卫的蜀汉,内里已是腐朽的千疮百孔。诸葛亮在时,尚且能凭一己之力斡旋,内外兼治,但是如今的他实是独木难支。
姜维诈降
可即便是大局已定,姜维也绝非安于困境之人。辅国将军董厥在剑阁与他汇合时,姜维曾言到:“若有维在,必不容魏来吞蜀也”。姜维守护的不仅是蜀汉一国,亦是他从诸葛孔明处继承的遗志所愿。
因此,成都虽破,剑阁仍在;后主虽降,姜维之心不降;蜀汉虽灭,兴复汉室之志犹存!
姜维:今日至此,尤为速也
姜维以身为饵,行最后一计——他假意心灰意冷,诈降钟会,半真半假地言到“今日至此,尤为速也”,钟会果然上当,将他视为知己。
虽然是行计策所需,但却是不知姜维说出这句话时,心中更多的是对蜀汉的心痛和无奈,还是对兴复汉室的期望和向往。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姜维的诈降之计进展顺利,在他的引导下,钟会邓艾两相争斗,果然将本就不清澈的魏国之水彻底搅混。只可惜,即便是玉石俱焚,姜维也没有实现兴复汉室的构想。
其实这样的结果本就是意料之中,只是姜维如孔明一般,想与“天命”斗一斗。所谓天命,不过就是大势所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国家的胜利,三者缺一不可。此时汉室倾颓之势,非一人一战可逆转,姜维此举只是最后寻找一个机会而已。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姜维的最后一计是他对蜀汉灭亡的不甘心,也是最后的挣扎。这一计最终的失败,结束的也不仅仅是他的性命,还有他和诸葛亮一直以来的北伐之志,和汉室最后的希望。
少年将军,赤子之心
诸葛亮这次是真的没有看错人,姜维确是忠义之人,赤胆忠心,谋略兼备,但这既是优点也非全然如此。姜维性格较为耿直,且不如诸葛亮有政事上的手腕,他可以在前方排兵布阵,却防不住后方的奸佞小人。从他最后不得不屯田避祸就可以看出,他在内政与外事上并不能做的像诸葛亮一般游刃有余。
而最后的诈降,姜维心中大概也知晓,成功率微乎其微,但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而已。诸葛亮死后,姜维将桎梏了其一生的兴复汉室之责接过,担在了自己的身上。
诈降之计败,姜维在殿上往来冲突,最终因心疾无奈自刎。他的“一计害三贤”以决绝的姿态,赌上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和全家的性命以死相博,最后未尝不是尽力之后的解脱。他的作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本心亦无愧于先师诸葛丞相。
姜维纵横一生,心性未改,最后慨叹天命,虽有遗憾,却不是后悔。
尽吾志者而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惟愿有朝一日,我们归来时,都仍然是那个挺枪跃马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
寒来暑往,看时间单行向前;潮汐潮落,观历史循环往复。我是@寒汐 一起读历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