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俗腊八粥的来历
杭州的腊八粥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南宋年间,郑元老在孤山圆慧寺过腊八节,留下僧人支煮粥,百姓施粥鼓的习俗。以后每逢腊八,慧忠寺都要举行腊八粥施舍活动。南宋诗人陆游曾作《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农务辍闲行。不流玉液浮珠碗,喜作人间宝焰屏。从诗中可以想见这位老诗人当年对腊八粥的青睐。
清代,腊八粥更加被重视。清初,康熙皇帝依照汉代明帝刘庄的遗事,在坤宁宫大内支起大铜锅,亲自为皇后和妃子们煮腊八粥。以后这种做法相沿成习,流传到民间。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是北京地区对腊八粥做法的一个详细记载。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还详细记载了腊八粥的配料和煮制方法: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白果、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栗子。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
清人张自烈在他的《正字通》中说:腊者,冬季也;八者,农历十二月;粥者,粥汤也。冬季将尽,十二月之末以百种米煮粥。每以数斗计,一斗为十升,为一锅;以六斗为一担;一锅煮开一担,即为六担;六担合起来即三十六斗;故曰三十六数;煮成即三十六锅;故曰三十六锅。这是对腊八粥来历的一个比较具体的解释。
旧时到了腊八这一天,贫困的百姓会将各种杂粮放在一起煮成粥分给孩子吃。据传这一天煮的粥十分神奇,吃了以后可以治疗疾病。腊八粥施舍给百姓以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如今在杭州,腊八节这一天的第一顿饭一般都是腊八粥。人们会用各种米和豆子煮出一锅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来。到了这天早上九点左右就会开始煮粥。首先把各种杂粮洗净入锅加水烧开;然后再加入花生米和各种豆类再烧开;最后加入红枣和糖再烧开;最后把姜和腐乳放进去再烧开即可出锅了。这时候满屋都是扑鼻而来的香味。如果再在腊八粥里加入桂花酱或玫瑰酱等则更是美味可口。人们往往在凌晨就将第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送到寺庙或贫寒人家。一些地方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到年底人们把醋泡的蒜乘着夏天的余热剥开皮并放入醋里封起来保存待用。到了年底的时候蒜就会变成碧绿的颜色。到了除夕夜把它们放在一起吃一点醋汁再放一点白糖或红糖拌匀后就成了糖醋蒜。十分好吃。糖蒜又称为醋溜大蒜。此时如果将蒜皮剥得干干净净放入罐子里加上香油或白糖用醋泡上并用纸封好随年保存以备春天到来时食用则是杭州人的又一种食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