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青岛的前一天下午,我决定独自一人去福山路和鱼山路老城区看看,听说那里有不少文化名人故居,而且很集中。
之所以选择独行,一是因为听说这些名人故居大部分并不开放,只是在门口挂了个铭牌而已,别人不一定感兴趣。但是我相信,建筑本身就是历史的容器,这些故居一定还留存着这些名人的生命气息,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也能读出比文字更多的内容来。
二是旅行如读书,有些“章节”可以粗读,而有些“章节”必须细读。“老城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只有慢行细品,才能体会其间的韵味。一个人逛自由自在,对于喜欢的景物想看多少就看多少,想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不至于为“绑架”别人的时间而内心纠结。
青岛的马路
因为喜欢中国现代文学,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知名作家,如王统照、郁达夫、老舍、闻一多、沈从文、萧军、萧红、梁实秋等人的作品和生平相对比较熟知。这些名人又大都在上海和青岛两地生活居住过。他们在上海的故居我大多去寻访过,而此番显然正是寻访他们青岛故居的良机。
闻一多塑造与故居
上海、青岛一一青岛、上海……曾经是他们生活的“中转站”,也是孕育他们作品的“源泉”。寻访他们在青岛的故居,就是追寻他们的思想和生命轨迹,从而更能体悟他们作品和人生的内涵。
青岛海滨留影
01
从小鱼山下山沿福山支路向东走,福山支路5号,院内有一座造型别致的西式洋楼,这就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改革家康有为先生晚年在青岛的栖居之地一一天游园故居,也是青岛唯一开放并正式开辟为专业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
康有为故居
进入院内,登上楼前石阶,便来到一楼正厅,正门上方悬挂着康有为弟子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康有为故居”匾额。一楼正厅有康有为先生塑像,背后为红底金字“法即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寥寥数字,掷地有声,展示了康有为倾毕生之精力于变法维新的决心。一楼和二楼设有陈列展室,恢复了书房、会客室、卧室等原貌,在其他房间内陈列着康有为致力于变法图强的历史资料、流亡海外的护照、皮箱、纪念品以及其书法遗作等。
康有为肖像
康有为曾在上海的新闸路、泰兴路口居住过,不过故居已经湮灭。据说1927年3月初北伐军逼近上海,已感身体不适,时日不多的康有为,于3月8日决意离开上海乘船前往青岛,可见康有为对青岛“情”有独钟。
康有为画像
康有为1858年生于广东南海县,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后,康有为五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图存;此后,他又计划在青岛创办私立大学……康有为于1917年12月为躲避北京政府的通缉来青岛避难,租赁此楼。虽然时间很短,却对青岛产生了极好的印象,赞誉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
康有为故居
1924年康有为出资购得此楼,加以整修,便打算长期居住。此后康有为每年都来此住上一段时间,直到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此。嗣后,康有为被埋葬在他生前自己选定的青岛李村象耳山墓地。可见是青岛独特的历史渊源与自然的风水宝地吸引了康有为。
康有为故居
在康有为故居前留影
02
从康有为故居出来,沿福山支路向北走到福山路再向左拐,便到了鱼山路33号梁实秋故居。沿街是一条小巷,小巷的尽头才是故居。只见两座被围墙包围的二层小楼,各自独立成院,分别为1号楼和2号楼。梁实秋住在1号楼。可惜故居已经成为民居,不对外开放,只在巷口和院墙上挂着大理石的铭牌,简短的文字概括了梁实秋的一生。
梁实秋故居大门
梁实秋故居铭牌
但是据说小院里一棵杨树和一棵水杉树都是梁先生亲手种植的,如今高大挺拨,生机盎然,仿佛存有梁先生的音容笑貌。
梁实秋与夫人合影
故居座落在风景优美的小鱼山山麓,因而四周环境清幽,风景独好。梁实秋先生1930年至1934年间任青岛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就居住在这儿。青岛大学就在小鱼山北麓,一度大师云集,可以遥想梁大师在此居住时与胡适、闻一多等著名学者进行交流的情景。
梁实秋故居外观
梁实秋故居石牌
位于鱼山路上的故居虽然没什么绚丽的景观,却一直铭记在梁实秋的心中。也许此前梁实秋在上海与鲁迅数度“笔战”,精神紧绷,到了青岛,美丽的自然山水多少也抚慰了他……因此其晚年在散文《忆青岛》中曾多次提到此地,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
梁实秋故居外观
03
鱼山路是贴着小鱼山南麓的马路,也是半条环绕着原国立青岛大学,即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马路,经鱼山支路又与福山路相接,鱼山路、福山路两旁高低错落着许多红瓦黄墙似的西式老楼房,当年来国立青岛大学执教的著名学者、文人大都选择在鱼山路、福山路两侧的楼房里居住。
青岛大学路、鱼山路
青岛老马路
这里属青岛老城区,丘陵地带,交通便利,道路随山势起伏,随处可见大海,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别有异域情调。除了康有为、梁实秋之外,童第周、赵太侔、杨振声、赫崇本、沈从文、洪深、方令儒、陈梦家、冯至、萧红、萧军、老舍……等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区域生活工作过,构成了一道色彩浓重的人文景观。
青岛老洋房
或许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国立青岛大学才会成为世人关注的学校,才会成为青岛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居住,留下许多传世的文字,鱼山路、福山路才会如此重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名人街区”。
青岛老马路
是的,只要在心里念一下这些赫赫有名的名字,就会感觉到鱼山路、福山路的人文气息,仿佛这里随便飘落的一片树叶都要比别的地方厚重!
童第周故居铭牌
沿着鱼山路、福山路向东北方向走,福山路36号是现代生物科学家童第周的故居,福山路3号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居,而隔壁福山路1号又是现代剧作家洪深的故居。
洪深故居铭牌
洪深故居外观
洪深肖像
沈从文故居是一座造型典雅的二层小楼,外侧围墙的墙壁是用花岗岩砌筑而成的,并涂上明亮的黄色。1931年至1933年间,沈从文由上海来青岛大学中文系执教,其间写下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等诸多名篇,文学大师巴金也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创作了《爱》,还为《砂丁》写了序。
沈从文故居外观
沈从文肖像
洪深是我国著名剧作家,著述丰富。1934年他在此创作出我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并由当时的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搬上银幕,胡蝶、舒绣文等大明星主演,外景就选在青岛拍摄,福山路1号楼房也自然“抢镜”。
故居的建筑风格与沈从文故居风格相似,不由让人浮想联翩,不知这两位名士是否有过往来交集。
04
沿福山路向北就到了红岛路,透过围栏,可以看见海洋大学校区内保留的“一多楼”,那是1930年至1932年闻一多先生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时的居所……
闻一多故居外观
从红岛路沿大学路向南走,就到了东西向的黄县路,黄县路12号一栋两层小楼是现代大文豪老舍先生的故居。老舍于1934年来青岛,曾搬过三次家。他在青岛期间,写下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他的儿子舒乙也在这里出生。如今故居辟有老舍博物馆和“骆驼祥子小说纪念馆”,是青岛又一处人文特色浓郁的纪念地。
老舍故居外观
老舍故居外观
老舍塑像
穿过黄县路到龙山路再往北走,便到了观象一路,1号是萧红、萧军的故居。那是一幢面向大海的两层石砌西式小楼。1934年5月间,两人死里逃生,从东北流亡来青岛,暂获安宁,在此各自完成了代表作小说《生死场》和《八月乡村》的写作,随后即去了上海,向鲁迅先生求教,成功进入上海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垂名……
萧红、萧军的故居
萧红、萧军合影
萧红、萧军在上海的故居(上海襄阳南路351号)
这么一大圈兜下来,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心灵上却有一种满足,因为我读到了许多在书本上读不到的具有烟火气息的“空间语言”。都说时间很快,但在老城区分明能感到另一种节奏。一般人总是没法活得比一幢房子更长久。但是老房子那种被岁月沧桑浸染出来的优雅澹定是能够抚慰我们疲惫的红尘之心,静止沉默也是一种力量。
青岛老房子
在青岛老房子前的留影
鱼山路、福山路、观象路、黄县路……这些青岛老马路围合的城区仿佛是一个不设防的人文历史建筑博物馆,每一幢老洋房都有说不尽的人和事,这样厚重而又有味的“书”,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文化名人故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瑰宝。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这些蕴含独特人文价值的名人故居必将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