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样称呼自己有几种称呼 *** ?你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第一种就是“朕”,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皇帝,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九五之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这个字也是非常尊贵的象征。第二种就是“我”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恋。在古代的时候,皇帝的称呼就是“朕”,所以这个字也是非常尊贵的。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比较简单,多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然而在我国古代,情况却有些不同。
古代的姓名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姓、氏、名、字。姓是家族的名号,氏代表家族的分支。名是小孩出生百日那天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那天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起的。
那么姓和氏、名和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比如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可他却称自己为“由”,这是什么原因呢?
姓和氏
今天说起姓氏,我们会想到赵钱孙李。
但是在古代,姓和氏是两回事。
《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
也就是说:姓是为了统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创立的。
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往往居住在江河附近,所以最早的姓,多用江河名。
比如黄帝住在姬水附近,所以姓姬;炎帝因为住在姜水附近,所以姓姜。
在原始社会早期,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女性在部落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姓往往带女字旁,比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这样。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增加,部落里养不了那么多人,所以有能力的子孙后代,便走出原来生活的部落,独立门户,就产生了氏。
《通鉴外纪》记载:“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那时能独立门户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很有能力的,所以后来有氏的,一般都是地位比较高的贵族。
至于平民和女人是没有氏的,他们只有姓。
姓,人人都有;氏,身份高贵的男子才有。像是在先秦时期,对于贵族男子,一般只称氏而不称姓。比如在《史记》中,司马迁称秦始皇,不管他叫嬴政,而是叫他赵政,这是因为嬴是他的姓,而赵是他的氏。叫赵政更显其身份。
但是到了秦末汉初以后,基本没人用姓了,姓与氏也不再区分了。今天我们说的姓氏,绝大多数情况仅是最初的氏,而并不含姓。
名和字
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功能也不同。
其中,名是小孩出生后满百日那天,由父亲摸着头取的。
字是在孩子成年礼这天,由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长者来取的。男子取字,是在20岁举行冠礼时,女子取字,是在15岁举行笄礼时。
“幼名,冠字。”——《礼记•檀弓上》
名是卑称,字是尊称。
因为儿童不需要尊称,当一个人有了字,就意味着成年了,也意味着正式加入了社会。
那么在古代,什么场合下称呼一个人的名,又什么时候称呼一个人的字呢?
在古代,如果是自己称自己,长辈称呼晚辈,老师称呼学生,都要用他的卑称,称呼他的名。
比如说孔子,名丘,字仲尼。
如果说孔子自己称呼自己,就用卑称,用自己的名,称自己为丘;如果是长辈称呼孔子,也称他为丘。
比如孔子的大弟子仲由,仲是姓,由是名,子路是他的字。孔子称呼他,就要称他的名,也就是由。(编辑《论语》的人则叫他子路。)
孔子有一个弟子冉求,比孔子小二十九岁,行政管理能力很强,特别善于理财。求是他的名,有是他的字。孔子称呼他,就要称呼他的名,也就是求。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公西赤,比孔子小四 十二岁,赤是他的名,华是他的字。孔子称呼他名,就要称他为赤。
再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而不是“臣孔明言”,这就是在自称时要使用自己的名,以表示谦卑恭敬。
反过来,卑者对尊者,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包括同辈之间,都要用尊称,称呼对方的字。比如说,如果别人尊敬孔子,便要称呼他的字,也就是仲尼。至于孔子的学生们对他的称呼,则是子,或者夫子。子和夫子就是老师的意思。
《弟子规》:“称尊长,勿呼名。”
比如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过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开篇写道“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其中子京就是他的字,他的原名是宗亮。由此可见,平辈之间也要称呼对方的字,如果直呼对方的名是非常无礼的行为,所以古人骂人时才会“指名道姓”。
还有北宋的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王安石比司马光小两岁,属于晚辈称呼长辈,给司马光的信只能称他的字。
总之,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自己称自己,都要用卑称,都要称名。
反过来,卑者对尊者,包括同辈之间,绝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用尊称,称呼他的字。
这就叫礼,否则就是失礼。
三、名和字的关系
名和字是有的联系的,不是随意起的。
1.有的用字来解释名。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回是旋转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渊,回水也。”
2.有的用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取名和字。如孔子的弟子宰予,字子我,予、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
3.有的名和字的意义完全相反。比如曾子的父亲曾点,字皙,点是黑色的意思,皙的意思是白,名和字的含义完全相反,是一组反义词。
“点,小黑也;晳,人色白也。”——《说文解字》
由于时代发展,词义变迁,有些古人的名和字,今天已看不出其中的联系了。
号
古人除了有姓、氏、名、字之外,经常还有个“号”。这个“号”就是名字之外的别名,大多是文人给自己取的雅号。
“号”既可用来自称,也可称对方。
从周朝开始,人们就有取“号”的习惯了,《周礼》记载道:
“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
古人往往以居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一般是由本人所起,可以更自由地抒 *** 感,表达意愿,表达独特的审美趣味。
比如,有的人自称为“道人”、“山人”、“居士”,就是表示自己像出家人一样鄙视利禄、看透红尘。
比如,唐代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宋代的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明朝的八大山人,清代的郑燮号板桥等。
宋代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特别是明清时代,人们把取号视为一种时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都有号可称。
小结:
这样看来,传统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讲究颇多,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文明礼仪,也展示了古人生活多彩丰富的一面。